近年来,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插电式混合动力(插混)、增程式电动与纯电动三大技术路线并行,消费者在购车时往往需要在这三类车型中权衡取舍。由于每种技术路线均存在优势与局限,许多用户在选购时倾向于追求“全能型”产品,但受限于技术成本与产业现实,厂商目前尚难以完全满足这一需求。

比亚迪近期通过OTA升级,将其第五代插混系统车型的亏电油耗降至2.6L/100km,较去年发布时的2.9L/100km进一步优化。这一调整引发行业讨论:部分观点认为,在电池容量扩大、纯电续航提升的背景下,降低油耗的实际意义有限,厂商更应聚焦充电效率的提升。然而,这种看法可能忽视了技术落地与成本控制的现实约束。
以兆瓦级闪充技术为例,其短期内难以应用于10万元级插混车型,原因在于结构复杂度、技术成熟度与制造成本的三重限制。对于主流价格区间(10万-20万元)的插混产品而言,亏电状态下的燃油经济性仍是核心竞争力之一。比亚迪通过技术迭代,将亏电油耗压缩至与纯电车型相当的水平,本质上是在重构用户对“油电混合”的认知框架。
以2.6L/100km的亏电油耗计算,按当前92号汽油7元/L的价格,每公里燃油成本仅0.18元,与多数纯电车型在0.8元/度电价下的每公里电费持平。这种成本趋同,有效缓解了插混用户对燃油消耗的顾虑。传统插混车型因亏电油耗较高,用户倾向于优先用电,导致“可油可电”的特性未能充分发挥,甚至加剧了纯电续航焦虑。而比亚迪通过技术优化,使用户在燃油模式下也能以接近纯电的成本行驶,从而释放了长途出行的潜力。

据行业消息,比亚迪的技术研发遵循“量产一代、储备一代、预研一代”的路径。已应用近两年的DM 5.0技术或即将迎来换代,DM 6.0系统可能已完成研发并具备量产条件,最快于明年投入市场。可以预见的是,新一代系统的亏电油耗将进一步降低,届时插混车型在燃油与用电成本上的差异将几乎消失,用户可真正实现“以纯电成本跑千公里”的出行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