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背景下,北汽蓝谷近日披露的财务数据引发行业关注。这家曾连续七年蝉联国内纯电动车销量冠军的企业,在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53.84亿元,同比增长56.69%,但净利润亏损仍达34.26亿元。值得关注的是,第三季度单季亏损较去年同期收窄41.8%,显示经营状况出现积极变化。
财务数据显示,公司第三季度毛利率首次转正至1.8%,较上半年-5.47%的水平显著改善。这一突破主要得益于高端车型享界系列的销量攀升,以及生产规模扩大带来的成本优化。同期销售、管理、财务三项费用占营收比重降至14.74%,同比减少35.56个百分点,成本控制成效明显。每股经营性现金流0.14元,同比激增177.36%,显示资金周转效率大幅提升。
销量表现成为最大亮点。2025年1-9月累计销量达111,501辆,同比增长64.34%,远超行业平均增速。其中9月单月销量突破2万辆,创年度新高。双品牌战略成效显著:极狐品牌贡献8.8万辆,同比增长87.8%;与华为合作的高端品牌享界,其新车型S9T上市25天即斩获2万辆订单。6月份享界S9以4,154辆的单月交付量,登顶30万元以上新能源轿车市场。
尽管经营数据改善,但历史包袱仍待消化。2020-2024年累计净亏损超300亿元,高额负债产生的利息支出持续侵蚀利润。财务数据显示,近三年财务费用与经营性现金流均值的比例高达77.59%,凸显资金压力。研发端持续高投入,前三季度研发费用15.7亿元,同比增长43.3%,主要用于电子电气架构、华为ADS 3.0智驾系统及固态电池等前沿领域。
营销投入同样居高不下,2025年上半年销售费用达18亿元,同比增长45%。这种"高投入、慢转化"的模式导致盈利周期延长。对比同业,赛力斯凭借问界系列在2024年实现59.46亿元净利润,显示深度合作模式存在成功先例。当前行业呈现"技术迭代+价格战"双重特征,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50%后,市场竞争从增量争夺转向存量博弈,对企业综合实力提出更高要求。
分析认为,北汽蓝谷已进入转型关键期。规模效应释放与成本管控初见成效,但实现持续盈利仍需突破两大瓶颈:一是产销规模需跨越盈亏平衡点,二是前沿技术投入需加快商业化转化。在行业淘汰赛加速的背景下,企业既要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又要优化资金使用效率,这对管理层运营能力构成严峻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