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2025中华文化天府论坛聚焦青铜遗址:专家共话保护利用与创新实践

   时间:2025-11-01 07:07:29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中华大地的广袤版图上,青铜时代的考古遗址如繁星般散落各地,那些出土的精美青铜器,无声诉说着古代中国青铜时代的璀璨辉煌。面对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考古遗址,如何做好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工作,成为当下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近日,一场聚焦这一话题的学术盛会在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举行,2025中华文化天府论坛持续推进,四场平行论坛以“主旨演讲 + 圆桌对话”的形式同步开启,其中平行论坛一“对话:青铜时代考古遗址的保护管理”吸引了众多考古、文博领域专家学者的目光,他们围绕相关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论坛现场,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们围绕考古遗址及博物馆的价值阐释、保护利用、建设管理等多个角度,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从土遗址的展示难题,到考古遗址的整体保护管理,再到三星堆、金沙遗址等古蜀文化遗址的考古工作进展,一系列议题引发了热烈讨论。

北京大学教授、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以《土遗址的展示问题研究》为主题,分享了自己的见解。他指出,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土遗址占比颇高,这些遗址规模宏大、价值非凡,但普遍存在展示性不佳的问题。目前常见的做法是将遗址出土文物通过博物馆展示呈现,然而对于面积庞大的遗址本体,观众很难形成直观形象的认识。杭侃认为,数字化技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他结合云冈石窟山顶遗址的数字展示方案,为土遗址展示提供了创新范例。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院长万琳则从“广域视野下考古遗址与管理思路探析”的角度出发,强调土遗址保护视野要更加开阔。她表示,土遗址保护不应局限于遗址本体,展示、环境整治等方面都应纳入保护项目,这样才能进行全局性、顶层设计,为后续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管委会主任郑正盛以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利用为切入点,介绍了青铜时代考古遗址保护管理的“大冶路径”。他介绍,在对遗址本体保护中,引入了数字化监测等手段,同时创新展陈方式,让文物“活”起来,为青铜时代考古遗址保护管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将目光转向古蜀大地,三星堆—金沙遗址的新进展同样备受瞩目。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造型独特,金器工艺精湛,玉石器、象牙等文物也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的目光。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名誉馆长许杰以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代表性器物为切入点,剖析了三星堆—金沙遗址的艺术特点。他以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顶尊跪坐人像为例,指出其体现了独特的图像传统、青铜容器的重要性以及祭祀场景等三个重要因素。同时,许杰认为考古工作不应局限于可见材质,要从“有”生“无”,通过多层推证恢复已被淹没的材质,重建古人生活场景。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冉宏林以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下的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与收获为主题展开分享。他表示,文化遗产的阐释、保护和展示可以同步进行,多年来三星堆遗址工作一直在尝试这种模式,即在考古工作中兼顾文物保护,并考虑如何全方位展示正在开展考古工作的遗产要素。

如何提升三星堆博物馆的游客数量和观展体验?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高大伦通过比较几大博物馆的展陈面积、展出文物数量等情况,分析了三星堆遗址和博物馆的现状与规划,提出了一系列保护与利用工作建议。四川大学教授黎海超则介绍了关于三星堆的场景化复原实验考古情况。目前,他所在的团队开展了6号坑木箱焚烧实验、玉器模拟焚烧实验以及铜铃复制实验。黎海超谈到,6号坑是8座坑中埋藏形态最特别的,坑里一侧有一个与棺尺寸相似的木箱,箱底还发现色彩鲜艳的朱砂。实验初步发现,木箱的焚烧效果与风向、风力密切相关,受自然环境影响明显,且木箱上的朱砂经明火焚烧后难以保存。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