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正迎来规模化商用浪潮。10月29日,越疆机器人与瑞德丰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订采购协议,后者将斥资超8050万元采购包括人形机器人在内的具身智能协作解决方案,标志着新能源精密制造领域成为人形机器人应用的新场景。此次合作中,新一代人形机器人将深度参与产线高精度组装、复杂物料流转等核心环节,其多任务协同能力与柔性化操作优势得到充分验证。
行业数据显示,深圳企业正主导国内具身智能订单市场。优必选科技年内累计斩获超6.3亿元订单,其Walker系列机器人已进入多家汽车科技企业生产线;智平方与惠科股份达成三年部署超千台机器人的战略合作,订单金额近5亿元,创下行业公开最大规模纪录;星尘智能与仙工智能签订的千台级订单,进一步推动产业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据不完全统计,仅2025年上半年国内公开中标的人形机器人项目已超83个,合同总额近3.3亿元,其中深圳企业占据六成市场份额。
产业爆发背后是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迫切需求。摩根士丹利预测,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5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前全球前20大汽车制造商年销售额总和的两倍。这种预期推动资本与产业加速融合,深圳凭借完整的电子制造产业链和开放的应用场景,成为技术落地的首选地。从消费电子到汽车零部件,再到新能源制造,深圳企业正以每月数亿元的订单节奏,重构传统生产模式。
然而,订单激增带来的交付压力日益凸显。某深圳机器人企业负责人透露,当前行业尚未建立统一标准,多数企业仍处于"工程师驱动"阶段,月交付量突破百台已属领先水平。以智元机器人为例,其今年7月累计量产突破2000台,月均产量约167台;优必选计划2026年实现5000-10000台年产能,但面对当前订单规模,产能扩张迫在眉睫。智平方今年9月投产的年产能千台工厂,目前月产能仅维持在百台级别,凸显规模化生产的挑战。
产业链协同正在加速破解产能瓶颈。上游零部件供应商、算法开发商与系统集成商形成闭环,推动技术迭代与成本下降。业内人士指出,这轮订单潮既是制造业智能化需求的集中释放,也是资本市场对产业兑现能力的重新评估。随着深圳企业陆续进入交付周期,2025年或将成为检验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化能力的关键节点,这座创新之城正以量产实践定义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新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