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类是否生活在计算机模拟的宇宙中”这一长期引发公众与科学界热议的命题,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奥肯那根分校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近日通过数学与物理学交叉论证,给出了否定性结论。该团队在《全息技术在物理学中的应用》期刊发表的论文指出,宇宙本质属性决定了其无法被任何算法系统完整模拟,这一发现将“模拟宇宙假说”从哲学思辨范畴拉回实证科学领域。
研究核心聚焦于量子引力理论揭示的现实本质。现代物理学已证实,时空并非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由更深层的“信息结构”衍生而成。这种结构存在于超越物理时空的“柏拉图领域”——一个由纯粹数学关系构成的终极基底。研究团队通过严格数学推导证明,即便在这个最基础的层面,现实的完整描述仍需要超越算法计算的“非算法性理解”。
“计算机程序本质上是逻辑步骤的集合,但某些数学真理无法通过任何算法推导得出。”论文合著者米尔·法伊扎尔博士以“本陈述不可证明”这一哥德尔命题为例解释,这类命题的真伪判定需要跳出程序框架的直觉认知。研究团队运用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等数学工具证实,物理现实的完备描述必然包含算法无法触及的认知维度。
该发现直接动摇了“模拟宇宙假说”的理论基础。该假说认为,若高级文明能模拟宇宙,则我们所在的现实可能是嵌套模拟中的一环。但新研究指出,模拟系统本质是算法程序,而宇宙基础结构要求非算法性理解,这种根本矛盾使得模拟在数学上不可能成立。“就像无法用铅笔完全描绘铅笔本身,算法系统也无法完整生成产生算法的基底。”法伊扎尔形象比喻道。
研究团队强调,这项突破性成果并非否定信息论在物理学中的作用,而是划定了计算方法的适用边界。量子引力理论中的时空生成机制虽然涉及信息处理,但其根本运行规则超越了图灵机模型的可计算范围。合著者劳伦斯·克劳斯博士指出:“物理定律生成了时空,但这些定律本身包含算法无法捕捉的要素,这解释了为何‘万物理论’不可能仅通过计算推导得出。”
该结论同时解决了科学哲学领域的长期困惑。此前“模拟宇宙假说”因缺乏可验证性被视为非科学命题,而新研究通过数学定理构建了严格的证明体系。研究证明,任何试图完全模拟现实的计算系统都会遭遇逻辑不完备性,这种内在缺陷使得宇宙模拟在原理上不可行。
“我们的论证表明,现实的基础结构中存在算法无法复制的认知维度。”法伊扎尔总结道,“这就像要求用音符完全重现音乐带来的情感冲击,某些本质特征注定超越程序化表达。”这项研究不仅为宇宙本质研究提供了新范式,更重新定义了科学认知的边界——在探索终极现实的道路上,人类的直觉理解仍不可或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