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0月,天文学家首次在一颗类太阳恒星周围探测到行星“飞马座51b”,这一发现彻底颠覆了人类对行星系统的传统认知。这颗气态巨行星的轨道半径仅为地球与太阳距离的二十分之一,比水星更靠近其宿主恒星。如此极端的轨道位置,与太阳系中气态巨行星分布于外太阳系的规律形成鲜明对比,迫使科学家重新审视行星形成理论。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谢基伟教授指出,传统行星形成理论以“雪线”概念为核心——在太阳系中,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区域因温度适宜,水冰能够凝结形成固态核心,进而吸附气体形成巨行星。而雪线以内由于恒星辐射强烈,难以积累足够物质形成大型行星。飞马座51b的出现,如同在恒星旁放置了一个“大雪球”,其存在本身便是对经典理论的挑战。
为解释这一矛盾,天文学界提出了“热木星”概念。这类行星虽具有与木星相似的气态结构,却因极端靠近恒星而处于潮汐锁定状态——一面永远朝向恒星,另一面则处于永恒黑暗。谢基伟团队的研究揭示,热木星并非直接形成于当前轨道,而是通过三种可能的机制从更远距离迁移而来:原行星盘与行星的相互作用(盘迁移模型)、行星间引力散射(散射迁移模型),以及长期混沌的轨道演化。
2023年,该团队基于74颗热木星的观测数据,首次证实热木星的出现率随恒星年龄增长而下降。这一发现解释了为何1999年哈勃望远镜在球状星团中未探测到热木星——这些星团中的恒星年龄普遍超过百亿年,即便曾存在热木星,也早已被恒星潮汐力撕裂吞噬。近期,团队进一步扩大样本至123颗热木星,通过中国郭守敬望远镜与欧洲“盖亚”探测器的联合观测,得出更精确的定量结论:热木星的出现率以20亿年为拐点,呈现“前慢后快”的分段衰减趋势。
研究还首次区分了热木星的两大族群:“早来族”与“晚来族”。前者约占六成,在恒星形成初期便完成迁移;后者则通过长期混沌机制,在数十亿年尺度上逐渐靠近恒星。值得注意的是,“晚来族”更倾向于出现在金属丰度较高的恒星周围,且轨道面与恒星自转轴存在显著夹角。谢基伟解释,恒星中的金属元素(比氢和氦重的元素)主要来自上一代恒星爆炸后的残余物质,因此金属丰度高的恒星通常形成较晚,这一特征为“长期混沌”机制提供了关键证据。
目前,人类已确认的系外行星超过6000颗,其中数百颗属于热木星。谢基伟团队的研究不仅优化了迁移模型,还为预测恒星周围热木星的存在提供了理论依据。尽管热木星与地球环境迥异,但研究其被恒星潮汐锁定、逐步耗散的过程,有助于推测太阳进入红巨星阶段后,水星、金星与地球的潜在命运。
该团队计划将研究扩展至岩质行星领域,通过分析恒星系统中类地行星的形成与演化,既可“预见”地球的未来,也为寻找宜居行星提供线索。随着中国空间望远镜项目的推进,未来将拥有更强大的工具探测系外行星,揭开更多行星演化的奥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