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近日迎来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盛会——首届中国(国际)机器人辩论大赛复赛在此拉开帷幕。这场赛事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人机辩论的精彩对决,更成为北京亦庄打造全国具身智能产业创新高地的重要实践。
赛场上,机器人辩手与人类辩手展开激烈交锋。正方机器人辩手"思睿"以流畅的开场白拉开辩论序幕,围绕技术伦理、气候变化、太空探索等前沿议题,双方展开多轮攻防。面对人类辩手设置的"话术陷阱",机器人凭借强大的语义理解能力迅速拆解问题,以严密的逻辑链条给出回应。参赛队伍中,人形机器人与仿生机器人各展所长:有的从伦理维度展开多层次剖析,有的则精准引用数据案例增强说服力。
与常规辩论赛不同,本次复赛采用独特的评分体系。评委团从逻辑性、语言表现力、多模态交互、技能展示和临场应变五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估,重点考察机器人的大模型训练水平与硬件调试能力。这种评判方式既考验技术实力,也为AI研发提供了新的优化方向。
湖北大学参赛团队在备赛过程中突破多项技术瓶颈。带队老师刘瑀钒介绍,团队重点强化了三个训练模块:通过扩充语料库提升语义理解能力,利用深度学习优化辩论语气模仿,针对手势关节灵活性开展专项训练。同时,技术团队对网络架构进行优化调整,确保辩论过程的流畅性与观赏性。"从人机协作到人机对抗,最大的挑战在于要求机器人具备独立决策与快速响应能力。"刘璀钒指出。
作为北京市机器人产业的核心承载区,北京亦庄已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区域内聚集了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优必选、星海图等300余家企业,构建起从研发到应用的完整链条。此前举办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具身智能社会实验计划等创新活动,持续拓展着智能技术的应用边界。此次辩论赛的举办,进一步推动了机器人"大脑"开发进程,在AI语言逻辑、人机协同决策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人工智能与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云泽认为,这场赛事具有双重价值:在技术层面,辩论场景为自然语言处理提供了高强度测试环境,有助于突破语义理解与逻辑推理的技术瓶颈;在产业层面,赛事催生的智能司法、高级顾问等应用场景,正在推动AI技术向高端服务领域渗透。这种"以赛促创"的模式,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开辟了新路径。
本次大赛由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人工智能与传播专业委员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局联合主办。通过搭建国际化竞技平台,赛事不仅填补了国内机器人智能思辨类赛事的空白,更在机器人运动能力、执行能力、认知能力三大维度构建起完整的赛事体系,为培育智能产业人才、推动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载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