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视人群规模庞大,据估算接近7亿,除少数接受激光手术矫正者外,绝大多数依赖眼镜矫正视力。这一庞大市场早已吸引科技企业布局,智能眼镜赛道历经多轮技术迭代,逐渐从概念走向实用化。
谷歌是最早探索智能眼镜的科技巨头,2012年推出的谷歌眼镜项目因技术瓶颈于2015年终止。该产品虽集成摄像头与显示功能,但受限于续航、显示清晰度及隐私争议,未能实现商业化突破。此后华为、小米等国内厂商相继入场,华为早期产品仅具备基础语音交互功能,镜片无显示能力,更接近智能耳机形态;小米今年初发布的AI眼镜虽支持拍照、录像及大模型问答,但画质模糊且缺乏防抖功能,用户体验仍存明显短板。
真正推动行业质变的突破出现在今年10月。阿里巴巴推出的夸克眼镜成为首款具备实用价值的国产AI眼镜,其核心创新在于定制镜片投屏技术。用户通过语音指令即可将导航路线、检索结果等信息直接投射至镜片,实现“所见即所得”的交互体验。以骑行场景为例,用户无需低头查看手机,导航信息实时悬浮于视野前方,大幅提升安全性与便利性。该产品虽定价3999元,较前代产品翻倍,但仍吸引首批科技爱好者抢购。不过定制镜片流程复杂,近视用户需等待正式上市后线下适配。
这款产品的代工方立讯精密,凭借消费电子领域的深厚积累,在智能硬件制造领域再下一城。公司最新财报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达2209.15亿元,同比增长24.69%;净利润115.18亿元,同比增长26.92%。其中第三季度单季营收964.11亿元,净利润48.74亿元,增速均超30%。毛利率从11.61%提升至12.15%,净利率从5.42%升至5.76%,主要得益于高毛利产品放量与成本优化。
分业务看,消费电子仍是核心支柱,营收占比78.55%。苹果业务贡献显著:iPhone 16钛合金中框独家供应份额达50%,单机价值提升12%;AirPods Pro 3代工份额70%,空间音频芯片封装技术使毛利率提升至19.5%;Apple Vision Pro独家代工,二代产品已进入工程验证阶段,预计2026年创收200亿元。非苹果业务通过收购闻泰资产拓展至三星、小米等安卓客户,收入占比提升至25%。汽车电子业务增速最快,前三季度营收增长48%,毛利率达18%,主要受益于莱尼线束技术整合与高端订单获取,预计全年营收突破200亿元。通信业务中,800G硅光模块毛利率高达25.3%,成为新增长极。
全球化布局方面,立讯精密已在29个国家设立105个生产基地,形成三大制造中心:越南作为东南亚核心,计划部署三分之一产能服务区域市场;墨西哥基地实现北美市场本地化供应,规避关税风险;欧洲通过收购莱尼获得德国、罗马尼亚等12座汽车电子工厂,实现“欧洲订单本地交付”。2025年上半年境外收入占比达84.82%,预计三季度仍保持高位,主要来自苹果全球订单、北美云巨头硅光模块需求及欧洲车企订单。
业务扩张背后,公司财务压力逐步显现。应收账款同比增长34.89%,应收账款与利润比率达387.1%,主要因并购莱尼后汽车电子客户账期延长及苹果订单增加导致回款周期变长。经营现金流净额34.78亿元,同比下降47.89%,主因采购支出与薪酬增加,反映出扩张期对上游议价能力减弱。存货同比增长64.01%,达历史高位,原因包括汽车电子原材料备货、硅光模块量产前库存及AI硬件样品储备。有息负债927.16亿元,同比上升54.87%,虽货币资金564.47亿元可覆盖短期债务,但利息支出增加与汇率波动仍构成潜在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