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谷区马坊镇的三条街村,有一处别具一格的英式花园——寄花溪手作花园。推开那扇发出吱呀声响的木头门,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充满自然野趣的景致。花园的主人刘营,正专注地为玫瑰修剪枝叶。她小麦色的皮肤透着健康的光泽,未施脂粉的脸上,一双眼睛格外明亮。
这座花园是刘营亲手打造的。深秋时节,花园里只有十几朵玛格丽特月季、细碎花朵的柳叶白菀以及华丽的铁线莲仍在绽放,其余植物大多只剩下丛丛绿叶,但刘营能准确叫出每一种植物的名字。她的一双手,虽清瘦却粗糙,掌纹密而深,手背上还留着被玫瑰刺扎过的疤痕,牛仔裤上溅着白油漆。对于晒黑这件事,她毫无外貌焦虑,坦然接受。
刘营对自然和植物的热爱,源于童年。作为三条街村土生土长的人,小时候,她常跟着大人种瓜点豆,放学后还会四处寻找野花,把甜甜的棒秸秆当作零食。
独立与笃定,是刘营性格中的鲜明特质。她本科学习新闻学,入学不久就创办了一份小报。毕业时,互联网行业正值蓬勃发展期,她进入一家头部手工类App公司,凭借自身努力,几年后成为线上业务运营负责人。工作期间,她对园艺、手工类课程着迷不已,跟着手艺老师从零学起。
后来,公司业务调整,恰逢国家鼓励青年返乡创业。刘营一直觉得,在村里、在有院子的地方生活才自在。她希望能打造一座花园,让大人在这里喝茶、吹风、赏花,孩子们能参与手工活动,她认为这一市场潜力巨大。
于是,刘营回到村里,租下1000平方米的土地,开始建造英式花园。与许多人追求花开艳丽不同,英式花园更具荒野气息,有蜿蜒小径、不规则池塘和自然植被。在刘营看来,英式花园能为快节奏的都市人带来独特的情绪价值,具有治愈力量。
建造花园的过程充满艰辛。夏天,刘营清晨5点就进入院子,直到天黑才回家吃晚饭。她既是设计师,又是工人、园艺师,亲自种花、铺草坪、砌池子,甚至要挪动几十斤重的大石头,反复调整位置,只为让布景错落有致。她认为,只有自己亲手摸索,植物才能有呼吸感,若完全依赖工人,手法会显得生硬。
刘营还将互联网思维融入花园建设。在花园还是荒地时,她就规划好每个季节的播种计划,预测花爬满廊架的时间,设想未来场景和可能带来的流量,确保花园处处都能吸引人拍照打卡。
经过三年努力,花园逐渐有了模样。今年春天,月季花廊在社交平台爆火,粉色花朵如瀑布般垂下,吸引众多素不相识的人驱车百里前来平谷打卡。游客们看完花,还能跟着刘营学习扎染、插花,一起围炉煮茶。
面对花园的火爆,刘营并未满足,而是不断观察和总结。她指着园子西边说,接下来要挪走一株树,腾出的草坪可用于举办派对。明年秋天,海棠、桃树和西梅树将果实累累,她还计划在那边多种绣球和百合,花园的规划在她脑海中清晰呈现。
刘营曾身处互联网行业,工作体面、收入颇丰,用她的话说,那是“站着挣钱”的日子。如今,她形容自己是“蹲着挣钱”,辛苦地亲力亲为,收入由一笔笔小钱积累而成。但她语气笃定:“慢慢来才比较快,不能急。就像花草一样,先存活下来,再渐渐枝繁叶茂。”
这座藏在京郊的英式花园,给许多人带来惊喜。一位从英国回京探亲的客人,看到玫瑰长廊盛放的美景后十分惊喜,因为寄花溪与英国的玫瑰花园极为相似。
家庭是刘营坚持的动力源泉。父母虽不理解她返乡的决定,但知道她从小有主见,一边心疼她自找苦吃,一边帮她打理园子。刘营的丈夫是互联网从业者,一有时间就来帮忙,亲手为花园制作种植箱、堆肥箱、篱笆和拱门。
起初,不少邻居路过花园,会好心劝刘营,觉得一亩半地种粮食更实际,花儿不能当饭吃。渐渐地,大家被花园的美打动,开始夸赞园子好看,还拍美图发朋友圈。
在花园里,刘营为妈妈留了一方小菜地。春夏时节,4岁的女儿一会儿帮姥姥摘豆角,一会儿举着小铲子给月季松土,模样十分可爱。
刘营说:“世界是一座时间的花园。”她愿用勤劳创造,用耐心等待,在四季轮回中守着土地,种出属于自己的浪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