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量贩赛道正经历剧烈震荡,以鸣鸣很忙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凭借"低价+供应链"模式在下沉市场攻城略地,但行业扩张背后的隐忧逐渐显现。这家由零食很忙与赵一鸣零食合并而成的集团,在港交所更新招股书后,其商业模式与行业困境引发市场深度关注。
合并后的鸣鸣很忙展现出惊人的扩张速度。2024年6月突破万店门槛后,仅用15个月便实现门店数翻倍,截至2025年6月达到16783家。财务数据显示,其2024年营收393.44亿元,净利润8.29亿元,今年上半年经调整净利润已超去年全年,达到10.34亿元。这种增长态势使其超越万辰集团,坐稳行业头把交椅。但亮丽数据背后,7.6%的毛利率和2.1%的净利润率,暴露出该模式对规模扩张的深度依赖。
供应链能力构成核心壁垒。通过直接对接2300余家厂商,鸣鸣很忙将采购成本压缩至传统渠道的75%左右。这种效率优势在合并后进一步放大,其供应商名单中包含近半数胡润中国食品百强企业。但这种以外部采购为主的模式,与蜜雪冰城自产原料的供应链结构存在本质差异,导致其议价空间受限。万辰集团虽门店数略少,却保持着10.76%的毛利率,显示不同供应链策略的成效差异。
加盟商生态呈现脆弱性特征。尽管鸣鸣很忙99%以上收入来自向加盟商供货,但单店盈利模型尚未稳固。2024年加盟店单店收入273.62万元,较2023年增长显著,但扩张初期单店收入曾出现明显下滑。高额投入与回报周期形成矛盾——标准门店初始投资需50-55万元,且需承担生鲜等高损耗品类的运营风险。今年上半年128家加盟店关闭,折射出标准化体系与盈利能力的双重挑战。
价格战加剧行业洗牌。前十大品牌市场集中度从2023年的59%跃升至2024年的70%,中小品牌生存空间持续压缩。二线品牌爱零食3月的涨价尝试迅速失败,暴露出消费者对价格的高度敏感。这种市场特性迫使头部企业不断探索新路径:鸣鸣很忙将SKU从1000余种扩充至3605种,引入日化、烘焙等品类;万辰集团则试水省钱超市业态,试图通过品类延伸突破增长瓶颈。
自有品牌成为关键突破口。鸣鸣很忙推出的1.9元乌龙茶、9.9元白酒等自营产品,试图复制山姆会员店的爆品策略。但技术投入占比仅0.16%的现状,凸显其从渠道商向品牌商转型的艰难。行业观察人士指出,量贩零食企业既需保持低价优势吸引客流,又要通过差异化产品提升利润,这种平衡术考验着企业的运营智慧。当前头部企业间的贴身肉搏,预示着行业整合期即将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