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的消费市场中,情绪价值正逐渐成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新的连接纽带。从年轻人热衷于开Labubu盲盒,到在安缦度假村享受静谧假期,再到在网易云音乐评论区分享感悟,这些看似不同的消费行为背后,都隐藏着对情绪价值的追求。OI咨询最新发布的《情绪价值的商业实践与发展趋势洞察报告》指出,随着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以及技术与供应链的趋同,消费市场正迎来一场“情绪革命”,懂得捕捉和传递情绪的品牌,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报告强调,情绪价值并非简单的营销手段,而是价值共创的高级形式。它不是给产品贴上情感标签,而是让品牌成为用户心理世界的共鸣者。例如,消费者购买泡泡玛特,不只是为了得到一个玩偶,更是为了获得“对自我的投射”和“孤独时的慰藉”;选择安缦度假,也不仅仅是为了住宿,而是为了体验“逃离喧嚣的宁静感”和“与在地文化联结的归属感”。这种超越产品功能的情感体验,构成了品牌的深层用户粘性机制,使产品跳出同质化竞争,成为差异化竞争的核心资源。
情绪价值的兴起并非偶然。报告分析,随着市场从“效率为先、功能至上”的阶段转变,消费者的需求从“解决问题”升级为“定义自我”和“表达态度”。过去,人们购买家电关注参数,购买衣服注重面料;如今,年轻人选择潮玩看是否契合审美,挑选香氛看能否带来松弛感,选购家居看是否代表理想生活方式。消费行为逐渐演变成一场“情绪投射”,人们通过消费寻找安全感、掌控感、愉悦感,或是被理解、被认同的体验。这种转变在多个领域都有体现,潮玩领域靠“疗愈陪伴”走红,母婴产品强调“育儿安全感”,户外装备主打“释放压力的自由感”,甚至“玄学”相关消费也因“缓解焦虑”成为热点。
然而,打造情绪价值并非易事,方向错误可能会损害品牌价值。报告中提到的“桃李蛋月烧”广告就是一个反面案例,其“没饱尝过生活的毒打就不懂五仁”的表述,未能传递正向情绪,反而引发消费者反感,导致品牌股价在曝光当日下跌2.28%。这印证了报告的观点:情绪价值是“乘法”而非“加法”,可靠的产品与服务是基础,情绪价值是在此基础上的放大;若产品本身存在短板,再动人的情绪营销也会失效。
在商业实践中,一些品牌已经探索出成功的情绪价值落地路径。泡泡玛特堪称“情绪价值商品化”的典范,它通过搭建完整的情绪变现闭环,以IP盲盒为载体,通过“开盒惊喜 - 分享收藏 - 社群交流”的机制,满足用户“低门槛情绪投射”的需求。数据显示,泡泡玛特会员贡献了超过90%的销售额,复购率接近50%,其成功关键在于将“片刻的疗愈感”转化为长期的情感联结,甚至培育出独特的潮玩文化。
高端度假品牌安缦则用“在地文化 + 极致宁静”重新定义了奢华。品牌名称取自梵语“宁静”,每一家度假村都避开喧嚣,以低入住率、私人别墅、深度文化体验营造“世外桃源”感。住客选择安缦,是为了满足“逃离都市焦虑的情绪需求”,品牌通过口碑传播与轻资产运营,将这种情绪价值转化为高毛利的商业模式,还催生了“安缦痴”这一忠实群体,他们不仅反复复购,还在社交平台自发传播,进一步强化了品牌的“情绪资产”。
除了商业模式创新,产品本身也能成为情绪的载体。主打“多巴胺风格”的生活方式品牌Tagi.,用高饱和色彩、可爱造型的产品,让用户通过视觉冲击获得即时快乐;英国个护品牌Lush从研发源头融入情绪价值,其泡澡球在水中绽放色彩、释放香气,在清洁功能之外带来“治愈感”,同时叠加环保理念,让消费者因“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而获得额外情绪满足。不过,Tagi.曾因供应链把控不严出现质量问题,被消费者质疑“多巴胺税”,这也提醒品牌,情绪价值不能脱离产品品质,否则会反噬口碑。
报告提出“情绪价值适配度光谱”,指出并非所有品牌都需要将情绪价值作为核心战略。高适配品类多与个人身份、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如潮玩、香氛、宠物用品、奢侈品;中性适配品类需要平衡功能与情感,如家居、美妆、户外装备;低适配品类则以效用为核心,如专业工具、日用品。品牌需先明确自身定位,再判断是否切入情绪价值。例如,生产工业零件的企业无需强行营造“治愈感”,而家居品牌则可通过设计传递“温馨感”。
对于适合切入情绪价值的品牌,报告建议企业完成三大认知转变:从“服务用户”到“成为知己”,深入理解用户的喜悦与焦虑;从“产品经理”到“情绪策划师”,让产品的设计、包装、售后都成为“情绪节点”;从“满足需求”到“创造表达”,让产品成为用户自我价值实现的载体。例如,网易云音乐将评论区打造成“情感树洞”,精选乐评印在农夫山泉瓶身、打造“乐评地铁专列”,通过“用户情感内容”塑造粘性,让平台从“听歌工具”变成“情感联结平台”。在落地层面,报告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论,品牌可从“社会情绪扫描”入手,捕捉主流情绪,将抽象情绪转化为具体需求,找到适配品类,设计传递情绪的原型,通过测试验证共鸣效果,最终在营销、渠道、售后全链路贯穿情绪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