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太空小鼠”启程中国空间站:探索生命奥秘,共筑深空梦想

   时间:2025-11-05 07:10:16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后,中国空间站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航天员”——4只小鼠(两雌两雄)。这是我国首次将哺乳动物送入空间站开展在轨生命科学实验,标志着我国空间生命科学研究迈出重要一步。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张伟指出,随着人类太空探索的深入,如何保障生命在太空长期健康生存,以及哺乳动物能否在空间完成繁殖并延续后代,已成为载人航天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此次实验将为解答这些问题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此前,我国已将秀丽隐杆线虫、斑马鱼、金鱼藻、果蝇等生物送入太空开展研究。而小鼠作为生命科学领域最重要的模式动物之一,因其与人类基因高度同源(约85%)、繁殖周期短、体型小等优势,成为此次实验的理想选择。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天达表示,小鼠实验的根本目的是探索生命体在太空环境中的适应机制,最终服务于人类深空探索。

本次实验的筹备工作历时数年。2015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便提出了空间小鼠饲养装置的初步设计方案。与此同时,动物研究所的科研团队也独立提出了利用小鼠开展空间生命科学实验的构想。两个团队在未事先沟通的情况下“不谋而合”,最终促成此次合作。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方武感慨道:“这是国家航天科技实力提升带来的机遇,让我们这些‘小团队’也能实现大梦想。”

为确保实验成功,科研团队对小鼠进行了严格筛选和训练。实验选用遗传均一性好的C57BL/6近交系小鼠,从300多只候选个体中,通过生理生化指标检测、运动能力测试等层层选拔,最终选出4只状态最佳的小鼠。这些“太空小鼠”经历了地面转棒、Y迷宫、旋转仪等专项训练,以提升其对微重力环境的适应能力。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制的空间小型哺乳动物饲养装置为此次实验提供了技术保障。该装置采用全气密设计,可自动控制饮食、光照、温湿度和气体组分,并配备可见光和红外相机,便于地面实时监测小鼠状态。装置内还设置了弹簧管等结构,为小鼠提供活动空间,同时通过稳定风场收集排泄物,防止漂浮物影响小鼠健康。

李天达介绍,此次实验的首要目标是确保小鼠“活着上、活着下”,并初步探索其多组织器官在太空环境中的应激响应和适应性变化。这些数据将为理解空间环境对生命体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最终服务于人类太空健康保障研究。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