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策略迎来重大调整。这家全球咖啡巨头近日宣布,与中国另类资产管理公司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成立合资企业运营中国零售业务。根据协议,博裕资本将持有合资公司最多60%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份并继续作为品牌与知识产权所有者,通过授权方式参与运营。这项基于约40亿美元企业价值的交易,标志着星巴克在中国市场开启新的发展篇章。
面对中国消费市场的结构性变革,星巴克正面临双重挑战:既要维持高端市场的品牌定位,又要在大众市场与本土品牌展开竞争。当前中国咖啡市场正经历从高端驱动向大众化转型的关键期,消费者需求呈现分层化特征。这种市场环境下,引入本土战略合作伙伴成为星巴克平衡短期生存与长期发展的关键选择。通过与博裕资本的合作,星巴克既能保持品牌全球一致性,又能借助本土资源提升市场响应速度。
这场战略合作的酝酿过程充满市场猜测。早在2024年7月,星巴克就在股东大会上释放寻找合作伙伴的信号,时任CEO纳拉辛汉明确表示要增强中国市场的竞争地位。三个月后,新任CEO尼科尔在业绩会上再次强调这一战略方向。期间市场传闻不断,华润集团、高瓴资本、KKR等机构都曾被传参与竞购,最终博裕资本在四家最终候选机构中脱颖而出。
博裕资本的投资策略展现顶级PE的运作智慧。这家成立于2011年的私募机构,管理资产规模近百亿美元,专注大中华区投资。其经典案例包括2021年以70亿元转让万物云7.6%股权,四年间实现45亿元投资回报。在商业地产领域,博裕资本今年完成对奢侈品零售标杆SKP的收购,此前还通过增持金科股份股权扩大物业版图。这些布局为其运营星巴克中国业务积累了宝贵的实体商业经验。
财务数据显示星巴克中国正经历转型阵痛。2025财年第四季度,虽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至8.32亿美元,实现连续四个季度增长,但平均客单价下降7%。全年数据显示交易量增长4%的同时客单价下降5%,反映出以价换量的竞争策略。这种市场压力促使星巴克加速本土化转型,博裕资本的加入可能推动产品价格体系进一步下沉,甚至引发市场对9.9元星巴克产品的猜测。
合作模式借鉴了国际快餐品牌的成功经验。2017年麦当劳中国引入中信集团和凯雷资本后,门店数量快速增长,2025年上半年已达7227家,计划到2028年将半数门店布局在低线城市。百胜中国引入春华资本后,肯德基等品牌在数字化和供应链领域取得突破。星巴克此次合作保留品牌所有权和关键事项否决权,由博裕资本主导本地运营,这种模式既确保品质标准,又赋予运营更大的灵活性。
门店扩张计划彰显合作雄心。星巴克宣布将在中国市场逐步把门店规模扩展至20000家,这个数字较现有8011家门店增长1.5倍。第四财季新进入47个县级市场,全年净新增415家门店的扩张速度仍落后于本土品牌。博裕资本的商业地产资源有望改变这种局面,其运营的SKP商场和物业网络可能成为星巴克下沉市场的重要载体,加速实现"万店计划"。
这场战略合作折射出中国咖啡市场的结构性机遇。尽管价格战持续,但行业数据显示中国人均咖啡消费量仍不足美国的十分之一,下沉市场潜力巨大。星巴克与博裕资本的组合,既保持了国际品牌的品质基因,又获得了本土资本的运营支持,这种双重优势可能重塑中国咖啡市场的竞争格局。随着20000家门店目标的推进,中国咖啡市场的版图或将迎来新一轮洗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