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卡尔顿大学新研究:外星自我复制探测器或已悄然造访太阳系

   时间:2025-11-06 19:44:59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卡尔顿大学工程学教授亚历克斯·埃勒里近期发表的论文引发科学界对地外文明探测器的新一轮讨论。这位兼任自我复制研究中心研究员的学者提出,太阳系可能早已存在外星文明派出的自我复制探测器,其技术特征或将成为寻找地外生命的关键线索。

追溯理论源头,1949年数学家冯·诺依曼在伊利诺伊大学首次提出"通用构造器"概念,其1966年遗作《自我复制自动机理论》系统阐述了该理论。这项跨越半个世纪的研究为现代地外文明探索提供了重要框架,埃勒里教授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新的研究体系。他指出,自我复制探测器具备星际探索的独特优势:无需生命维持系统、可承受极端加速度、能在航行中自主获取资源,这些特性使其成为先进文明扩张的理想工具。

论文详细拆解了探测器的六大行动模式:从锁定小行星获取基础材料,到建造勘测设备评估目标星系资源;从建立复制基地到批量生产探测单元,最终执行建造太空殖民地或播撒生命种子等任务。埃勒里特别强调,这类探测器的活动轨迹将呈现可预测模式,其资源开采行为可能在小行星带留下特殊痕迹,月球表面则可能存在核反应堆的同位素特征。

针对探测器动力系统,研究提出镁诺克斯型气冷反应堆的可行性方案。这种使用天然铀作为燃料的装置,其钍-232、钕-144同位素特征可与自然过程区分。埃勒里推测,外星文明可能将通用构造机作为"见面礼"埋藏于月球,等待人类达到特定技术门槛后发现。他建议将月球探索重点转向镍、钴、钨等战略资源区域,这些由小行星撞击带来的金属沉积区可能隐藏着关键证据。

研究颠覆了传统SETI对无线电信号的单一搜索模式,提出将太阳系作为首要观察对象。埃勒里指出,柯伊伯带1亿个天体中仅考察过2个,其中某个形状异常的天体或许就是探测器伪装。他援引哥伦布探索新大陆的类比,认为外星文明的扩张动机更可能源于生存压力而非单纯求知,这种底层逻辑将驱动探测器产生可识别的技术特征。

该研究成果已作为预印本发表于arXiv平台,为人类寻找地外文明提供了全新视角。随着各国月球探索计划的推进,科学家呼吁在资源勘探过程中增加技术特征检测环节,这项研究或将改写人类对宇宙生命的认知框架。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