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航天员在天宫空间站完成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太空烧烤”,烤制奥尔良鸡翅和黑椒牛排的画面通过媒体传向全球,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画面中,航天员使用特制的太空热风烘烤机,在微重力环境下成功制作出外焦里嫩的烤翅,油脂均匀包裹食材,香气仿佛穿透屏幕,令全球网友直呼“羡慕”。
与传统烧烤不同,此次“太空版”烹饪依托中国自主研发的太空热风烘烤机。该设备通过360°热风循环技术解决失重环境下的受热不均问题,高温催化过滤系统将油烟转化为无害气体,避免污染舱内空气。磁吸装置固定食材防止漂浮,残渣收集系统防止油滴飞溅,设备可连续运行500次。2025年10月31日,神舟二十一号飞船将首台设备送入中国空间站,11月3日,6名航天员首次在轨完成烤制,食材在180℃下烘烤28分钟,画面中鸡翅滋滋冒油,令人垂涎。
微重力环境为烹饪带来独特优势:油脂和酱料均匀包裹食材表面,空气对流缺失使水分被“锁”在内部,天然形成外焦里嫩的口感。这一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航天员的生活品质,更被网友戏称为“天宫烤翅”,有望成为中国菜系的新品类。对比国际空间站,欧美航天员的饮食仍以料包米饭、压缩食品为主,中国航天员的饮食多样性引发国际社会对“太空人权”的讨论。
此次烧烤使用的电力技术同样引发关注。中国对电的应用在空间站领域已领先国际,神舟二十一号乘组中包含一名新能源专家,进一步印证“电是未来,新能源是未来”的论断。有评论指出,欧美富豪花费数千万美元进行短期太空旅游,却无法享受此类生活体验,而中国航天员在轨期间红光满面、状态饱满,与某些国家航天员长期驻留后消瘦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科技发展的本质是服务于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火箭研发到空间站建设,每一步技术突破都以提升航天员生活质量为目标。例如,太空热风烘烤机的研发不仅解决饮食问题,更通过残渣收集、空气净化等设计保障长期驻留的安全性。这种脚踏实地的技术积累,与某些国家依赖“表演式”航天形成鲜明对比。
人类探索宇宙的终极目标,是为生存和发展开辟新空间。当年欧洲人跨越大西洋,是为了建立殖民地、发展农业;今天人类登月,也应聚焦于建设月球基地、研发生命维持系统等实质性工作。科技创新需要基础工业支撑,而非依赖灵感突发。中国航天员在太空吃上烤翅的背后,是数十年工程技术的积累,这种务实态度或许比“插旗飙车”的象征性行为更具长远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