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OpenAI被曝正在秘密研发一款生成音乐的人工智能系统,消息显示其已与朱丽亚德学院展开合作,为乐谱添加注释。这一动向让另一家在AI音乐生成领域异军突起的企业Suno进入公众视野——这家被称为“音乐界ChatGPT”的公司,凭借其技术突破和快速扩张,成为全球资本追逐的焦点。
2024年,Suno推出全球首款能一次性生成歌词、人声及伴奏的完整音乐AI工具,彻底颠覆传统创作模式。用户只需输入文本描述,系统便能在几十秒内输出包含多轨编曲和合成人声的完整歌曲。这一突破将音乐创作门槛从“专业训练”拉低至“想象力”,迅速引发市场热潮。截至2024年中,已有超1200万人使用该平台创作,平均每秒产出10首新曲,年经常性收入(ARR)突破1亿美元。
资本对Suno的追捧达到狂热程度。2025年10月,有消息称其正在洽谈新一轮1亿美元融资,估值预计飙升至20亿美元,较5个月前翻四倍。投资方包括光速创投、Nat Friedman及Matrix Partners等知名机构,其B轮融资后估值已达5亿美元。这种增长速度远超传统软件企业,甚至超越多数AI初创公司。
技术迭代是Suno的核心竞争力。从V3版本到最新的V5(Beta)模型,其音质和人声真实度实现质的飞跃。最新版本被用户评价为“人声自然度几乎与真人无异”,并支持通过手机麦克风录制环境音(如鸟鸣、对话)融入创作。2025年9月推出的桌面应用Suno Studio更将专业多轨编辑功能带入大众视野,用户可分离人声、鼓、贝斯等音轨进行独立编辑,甚至导出MIDI文件供其他软件使用。
用户群体覆盖从普通爱好者到专业创作者的广泛人群。据官方披露,其核心用户包括三类:一是以娱乐和社交为目的的大众群体,他们为短视频配乐或分享个人创作;二是内容创作者和营销人员,需要低成本定制音乐;三是专业音乐人,将其作为灵感工具。格莱美获奖制作人Timbaland曾公开表示,每天花费10小时使用Suno探索创作。
这家现象级公司的背后是四位跨界创始人。团队成员均来自剑桥金融AI公司Kensho,拥有哈佛大学物理学或计算机科学背景,其中CEO Mikey Shulman为哈佛博士。在处理金融财报录音的音频数据时,他们发现当时的AI技术远落后于文本和图像领域。这种认知促使他们开发出开源文本转音频模型Bark,并在用户反馈中意识到音乐生成的巨大需求,最终于2022年创立Suno。
市场竞争正日益激烈。除Suno外,Udio、Boomy、Beatoven等初创公司纷纷入局。Udio专注个性化歌曲生成,获得will.i.am等音乐人投资;Boomy曾因“流量作弊”被Spotify下架歌曲;Beatoven则主打免版税配乐,服务于视频和游戏行业。科技巨头方面,谷歌的MusicLM和meta的MusicGen已开放体验,OpenAI也被曝正在开发音乐平台。
版权问题成为行业最大挑战。Suno正面临索尼、环球和华纳三大唱片公司的联合诉讼,指控其未经授权使用受版权保护的音乐训练模型。尽管官司激烈,但有消息称Suno正在与环球和华纳谈判授权协议,甚至可能引入唱片公司作为股东。这种“野蛮生长”与传统规则的碰撞,或预示着行业将走向新的融合模式。
据Deezer统计,AI生成音乐已占全球每日上架曲目的28%,且比例持续攀升。传统音乐科技领域在2018年后投资趋冷,而Suno的崛起被视为行业进入新一轮创新周期的标志。随着技术门槛降低,更多玩家正涌入这个蓝海市场,但Suno凭借其产品品味、数据飞轮和社区运营,已建立起难以撼动的先发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