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在厦门宣布,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端到端人工智能海洋大模型——“瞰海”正式投入应用。这一突破性成果实现了从卫星遥感观测到海洋三维环境预测的全链条智能化,能够实时还原当前海洋状态,并精准预测未来10天内海表至600米深度的温度、盐度、密度及流场变化,为海洋科学研究、灾害预防和生态保护构建了高精度的“数字海洋镜像”。
与传统海洋预测模式相比,“瞰海”的创新性体现在其端到端智能推演架构。传统方法依赖物理模型和人工经验,存在计算周期长、精度不足的问题;而“瞰海”直接以海量卫星遥感数据为输入,通过深度学习技术自动捕捉海洋系统的时空演化规律,省去了复杂的中间建模环节,实现了“观测即预测”的突破。例如,当海洋卫星扫描南海上空时,该模型可在数小时内生成该区域未来10天的三维动态变化图谱,其预测精度和响应速度均显著优于现有技术。
这一成就的取得,得益于中国海洋观测体系的长期积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兴伟团队主导的项目自2022年启动以来,整合了我国自主海洋卫星(如海洋一号、海洋二号系列)及国际卫星数据,构建了覆盖全球、高频次、多维度的训练数据集。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中国已建成全球领先的海洋卫星观测网络,其遥感数据占全球海洋观测总量的70%以上,为“瞰海”模型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
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海洋灾害的重要工具,“瞰海”具备广泛的实用价值。它能够实时预警赤潮、海温异常、强流变化等海洋风险,为渔业生产避险、海上风电设施运维、远洋航行路线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甚至为全球碳循环研究提供高精度的边界条件。例如,在渔业领域,该模型可帮助渔民避开灾害海域,减少经济损失;在能源领域,它能为海上风电场选址和运维提供动态环境数据支持。
“瞰海”的发布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正从消费、制造等领域向地球系统科学领域深度拓展。当大模型不仅能解析人类语言,还能精准捕捉海洋的动态变化时,人类对地球的认知将真正迈入智能预测的新阶段。此次突破显示,中国在这一领域已占据全球领先地位,为全球海洋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