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中美火箭竞速年底发射:五型大火箭同台,谁能率先叩开复用新纪元?

   时间:2025-11-07 11:44:22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夜幕下,蓝色起源公司的新格伦重型火箭NG-2正缓缓驶向发射台。这座高达98米的钢铁巨兽在运输-起竖架的托举下矗立,准备迎接其第二次飞行任务——一场承载着美国航天复兴雄心的回收试验。与此同时,大西洋彼岸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同样灯火通明,蓝箭航天公司的朱雀三号火箭正在进行全箭加注和静态点火测试,九台天鹊-12A液氧甲烷发动机喷出蓝色火焰,地面微微震颤,仿佛一条东方巨龙正在苏醒。

新格伦火箭的研发历程堪称坎坷。这款由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投资的"太空梦工厂"打造的重型运载火箭,高98米、直径7米,低轨运力达45吨,其目标直指SpaceX的"猎鹰"系列火箭。然而,与SpaceX仅用5年就实现首次回收成功的速度相比,新格伦的研发周期已长达9年。2025年1月的首飞虽然成功将"蓝环"原型卫星送入轨道,但回收环节却遭遇失败:助推器在再入大气层时失控,三台BE-4发动机未能重启,最终坠入大西洋。美国联邦航空局的调查显示,振动与热防护问题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7项改进措施。

如今,所有目光都聚焦在计划于11月进行的第二次飞行(NG-2)上。这次任务将发射NASA的"ESCAPADE"火星探测双星,而更关键的是助推器将尝试全流程回收,目标是在大西洋海上平台"杰克林"上实现垂直着陆。蓝色起源副总裁在国际宇航大会上表示:"如果回收成功,我们将在90天内完成翻新并再次使用,执行无人登月器任务。"新格伦搭载七台BE-4甲烷发动机,总推力约3800千牛,设计寿命25次复用;上面级使用两台BE-3U氢氧发动机,已完成真空点火试验。尽管首飞显示约九成回收路径顺利,但发动机重启和热防护仍是最大隐患。

在中国,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火箭正以惊人的速度推进。这款全球首款全不锈钢液氧甲烷火箭高66米、直径4.5米,低轨运力21吨(可复用模式)。其设计理念与SpaceX的"星舰"有相似之处,但采用了"不锈钢+甲烷"的组合,更注重复用寿命和未来可扩展性。2024年完成10公里跳跃试验,2025年6月全尺寸助推器点火,10月更完成全推力湿装演练,几乎覆盖了全部发射前流程。首飞计划定于2025年第四季度,最大看点是第一级回收:垂直起降、人工智能着陆算法、不锈钢热防护等技术都将接受考验。

美国航天专家乔尔·瑟塞尔博士的对比数据令人震惊:朱雀三号仅用26个月就发展到首飞节点,而新格伦已经走了260个月却仍在验证回收技术。这种效率差距不仅体现在研发周期上,更体现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朱雀三号CEO张昌武放言:"我们将在三次飞行内实现回收,总运载能力达60吨,成本目标锁定在每公斤2000美元以内。"这一目标直逼SpaceX的商业竞争力。

中国的商业航天版图正在迅速扩张。除了朱雀三号,还有多款大火箭计划在2025年底前首飞:中科院商业航天公司研制的力箭二号将于9月在海南商业港首飞,搭载新一代货运飞船"轻舟"原型;北京天兵科技的天龙三号高72米、直径3.8米,低轨运力18吨,设计支持10次复用;长征十二复用型火箭则采用民营团队的"龙云"液氧甲烷发动机,展现出"国家队+民商队"的协同发展模式。这种多技术路线并进、彼此竞争又互相支撑的格局,正在推动中国商业航天走向成熟。

在这场中美"复用火箭之战"中,谁能率先突破技术瓶颈、实现商业化运营,将成为全球航天格局重塑的关键。蓝色起源的"龟兔赛跑"与蓝箭航天的"弯道超车",不仅关乎企业命运,更将决定未来太空经济的走向。随着2025年年底的临近,全球航天界的目光正紧紧锁定东方与西方的这场"双龙戏珠"。无论最终鹿死谁手,这场竞赛都已经为人类探索太空的征程开启了新的篇章。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