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直播中的意外对话,将泡泡玛特推向舆论风口。11月初,其直播间工作人员私下议论“79元定价过高”的片段被直播镜头捕捉,引发消费者对潮玩行业定价合理性的激烈讨论。这场被网友称为“官方认证的吐槽”事件,不仅让涉事DIMOO挂链盲盒成为争议焦点,更暴露出潮玩市场长期存在的价格与价值失衡问题。
涉事产品为泡泡玛特常规盲盒系列中的挂链款,定价79元处于品牌中高价位区间。据行业数据显示,同类非盲盒挂件产品均价不足30元,而泡泡玛特该产品成本与售价的巨大差距,早在今年8月THE MONSTERS系列迷你盲盒定价争议时就已埋下隐患。当时消费者普遍反映“产品体积缩小但价格未降”,9月SKULLPANDA毛绒挂件新品上市后,二手市场迅速出现价格倒挂现象,6款普通款中有4款跌破发行价,老用户直言“换色涨价30元毫无诚意”。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品牌定价逻辑与消费者认知的断裂。泡泡玛特工作人员“会有人买单”的回应,被解读为对消费者情感的轻视。这种态度与市场监管总局《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中“价格应反映生产成本与市场供需”的要求形成鲜明对比。指引明确规定,盲盒产品价格不应与同类非盲盒商品存在显著差异,而泡泡玛特高达70.3%的整体毛利率(海外市场达71.3%)和49%的中国业务利润率,使其定价策略备受质疑。
二手交易平台的数据直观反映了市场态度。LABUBU搪胶吊卡价格从4000余元暴跌至400元,多个爆款系列端盒价格腰斩,显示出消费者用“用脚投票”的方式表达不满。这种集体性价值否定,与泡泡玛特将消费者情感简化为“为IP符号付费”的营销策略直接相关。年轻群体购买潮玩的核心诉求是获得治愈感、收藏欲等情绪价值,但当品牌将这种情感连接异化为“收割工具”,信任基础便开始动摇。
行业规范与市场现实的冲突在此次事件中集中显现。监管指引要求企业公示成本构成,而泡泡玛特仅以“内部核实”回应质疑,这种模糊态度加剧了公众的不信任感。事实上,9月品牌推出的59元低价盲盒曾引发“听劝了”的正面反馈,证明合理定价与透明沟通能激活市场活力。这种反差凸显出潮玩经济转型的迫切性——当饥饿营销和IP溢价模式遭遇消费理性回归,粗放式增长已难以为继。
情绪价值的核心是双向尊重,而非单向收割。网友在事件中的集中发声,本质是对“被尊重感”的强烈诉求。当品牌内部人员都质疑产品定价合理性时,所谓的“IP溢价”便失去了道德基础。潮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价格与价值的对等关系,将IP影响力转化为产品品质竞争力,而非依赖信息不对称维持高利润。这场风波为整个行业敲响警钟:忽视消费者感知的定价策略,终将在信任崩塌中失去市场立足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