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电商大促期间,一则关于“巨型吊牌防退货”的话题在网络上引发广泛讨论。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电商平台商家在应对消费者恶意退货时的无奈与创新尝试。
所谓巨型吊牌,是部分电商商家为降低退货率而设计的一种特殊商品标识。其通常采用A4纸大小的偏硬材质制作,通过增加尺寸和硬度,让消费者在穿着带有此类吊牌的衣物时感到不适,从而减少穿出去后再申请退货的情况。这种做法在商家群体中逐渐流行,成为应对恶意退货的一种手段。
“七天无理由退货”规则本是为了保护消费者权益而设立,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被少数人利用规则漏洞进行“薅羊毛”。一些消费者在购买衣物后,穿着外出拍照、参加活动,甚至故意弄脏衣物,然后在规定时间内申请退货。这种行为不仅给商家带来了经济损失,也影响了其他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一位在社交平台经营女装店的店主小马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她的店铺拥有过万粉丝,销量可观,但退货率却高达60%左右。据她了解,其他电商平台的退货率甚至更高,有的能达到90%。小马表示,很多退货的衣物并非质量问题,而是被消费者穿过后再退回,衣物上常常留有异味或污渍,处理起来非常麻烦。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她不得不将原本几厘米的小吊牌换成巨型吊牌。
小马发现,巨型吊牌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尤其对那些购买后仅用于拍照发朋友圈的穿搭博主或网红。她举例说,之前有顾客一次性购买20件衣物,退回18件,这些衣物大多是被穿出去拍照后申请退货的。而使用巨型吊牌后,这类恶意退货的情况有所减少。
然而,巨型吊牌的做法也引发了争议。部分网友支持商家的做法,认为没有人愿意收到被他人穿过并退货的商品;但也有网友反对,认为巨型吊牌影响了正常消费者的试穿体验,是对所有消费者的“无差别攻击”。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电子商务首席专家李鸣涛表示,巨型吊牌或许是商家在高退货率困境下的临时应对措施,但并非长久之计。解决电商平台高退货率问题,需要重建买卖双方的信任,同时平台也应探索更完善的保障机制。他建议,平台可以加强对消费者信用评级的探索,例如对高频次退货或恶意退货的消费者降低信用等级,并影响其其他权益。
李鸣涛还指出,电商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商家和消费者共赢,而非对立。未来电商平台应朝着更精准服务消费者的方向发展,通过提升服务精准度来降低退货风险。他认为,恶意退货只是少数消费者的行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疏堵”结合,既要提升整体服务环境,也要完善消费信用等级分和法律法规等制度规则,避免消费者钻规则漏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