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谈及核能时,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沿海地区矗立的巨大冷却塔、翻涌的白雾,以及严格的安全管控措施。然而,中国科学家却在戈壁深处书写着核能发展的新篇章——一座不依赖海水冷却、不产生高压蒸汽,甚至摒弃传统铀燃料的钍基熔盐实验堆,正在这里静静运行。
2025年10月,中国科学院宣布了一项震惊世界的突破:全球首座实现"钍铀转化"的钍基熔盐反应堆在甘肃武威成功运行。这项突破不仅标志着中国在核能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更可能彻底改变全球能源格局。
长期以来,中国核能发展始终面临着一个核心难题——铀资源短缺。据国家地质资料显示,中国已探明的铀储量仅约17万吨,位居世界第十,且多数为低品位矿藏,开采成本高昂。这使得中国核电燃料长期依赖进口,能源安全始终存在隐患。
但钍资源的发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中国钍储量高达28万吨,位居全球第二,其中超过70%集中在包头白云鄂博稀土矿区。这意味着在开采稀土的过程中,我们就能同步获取大量钍资源。这种"买一送一"的资源模式,不仅解决了核燃料短缺问题,更让中国在能源领域获得了战略主动权。
从能量密度来看,钍的优势更加显著。一吨钍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00吨铀或350万吨煤炭。仅白云鄂博现有的钍储量,就足以支撑中国上千年的能源需求。这种从"能源焦虑"到"能源自主"的转变,不仅是经济层面的飞跃,更是国家战略层面的重大突破。
钍基熔盐堆的突破不仅在于资源优势,更在于其颠覆性的技术原理。与传统核电站不同,钍本身不能直接发生链式反应,必须通过中子轰击转化为铀-233才能作为燃料。这一"点石成金"的过程被称为"钍铀转化",是全球核能研究的技术制高点。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的科研团队经过十余年攻关,成功实现了这一技术突破。他们的实验堆采用液态燃料设计,将核燃料直接溶解在高温氟化盐中。这种液态混合物既是燃料,又是冷却剂,工作温度可达700℃。更令人惊叹的是,系统内置了"自我保护"机制——当温度过高时,底部的冷冻塞会自动熔化,使熔盐流入应急储罐,反应立即终止。
这种设计彻底解决了传统核电站的安全隐患。没有高压系统,不存在爆炸风险;冷却盐凝固后形成晶体,不易泄漏且不会污染地下水。这正是第四代核能系统追求的"固有安全"特性,让核能真正成为一种可控、安全的能源选择。
从技术原理到工程实践,中国科学家用扎实的科研工作将"钍梦"变为现实。当他们宣布"在熔盐堆中成功实现钍铀转化"时,全球核能界为之震动。这不仅是一台反应堆的成功,更是核能技术路线的重新定义。
这项突破的意义远不止于发电。首先,它让中国在能源战略上获得了完全自主权。过去几十年,国际能源市场波动频繁,而钍资源完全掌握在中国手中,这为能源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其次,高温熔盐堆的热能利用价值极高。700℃的高温不仅是发电的理想条件,更是制氢的理想热源。未来氢能社会的发展,若能依托钍基熔盐堆供能,将实现清洁、安全、低能耗的制氢过程。
这项技术还能与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形成互补。通过高温储能系统,可以构建稳定、多能互补的低碳能源网络,让清洁能源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限。
中国能在这条路线上取得领先,得益于多方面的优势。完整的稀土产业链为钍燃料提供了资源保障;强大的输电网技术和能源基础设施体系,为熔盐堆商业化提供了现实可能。这些条件缺一不可,构成了中国独特的竞争优势。
从"能源短板"到"全球首创",中国科学家用十几年时间完成了这场静默的革命。戈壁滩的风沙见证了科研人员的坚守,也见证了中国核能自主创新的跨越。这不仅是科技领域的突破,更是国家战略能力的提升——当能源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时,一个国家才能拥有真正的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