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近日就人工智能(AI)是否面临类似“互联网泡沫”的质疑作出回应,明确指出当前AI领域的计算需求具有高度真实性,与上世纪末的互联网泡沫存在本质区别。
在11月7日《金融时报》“现代AI的头脑”专栏访谈中,黄仁勋通过对比历史案例阐释观点。他特别提到“暗光纤”现象——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基础设施过度建设,企业为抢占市场提前铺设远超实际需求的光缆,最终导致大量资源闲置,投资回报几乎归零。这种人为制造的虚假需求,正是互联网泡沫的典型特征。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前AI基础设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利用效率。黄仁勋透露,英伟达生产的GPU设备几乎全部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这与互联网泡沫时期大量闲置的光纤形成强烈反差。他强调,这种计算资源的密集使用,恰恰证明了AI技术的实际需求并非人为炒作。
针对市场对AI估值过高的担忧,黄仁勋认为核心分歧在于技术认知的差异。他指出,多数消费者仍将AI等同于ChatGPT等应用层面的产品,但实际上AI技术已进化到“具备自主研究、有效思考和自我验证”的阶段。这种认知落差导致市场对AI真实价值的评估存在偏差。
在回应关于行业过热风险的提问时,黄仁勋用具体数据佐证观点。他表示,企业客户对计算能力的需求正以指数级增长,同时产生的数据查询量也在持续攀升。这些客观指标表明,AI领域的需求增长具有坚实的产业基础,而非投机性炒作。
对于技术发展速度的质疑,黄仁勋承认AI进化确实超出多数人预期,但强调这种快速发展建立在真实需求之上。他特别指出,当前AI系统的自我完善能力已达到新高度,这种技术突破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应用,与互联网泡沫时期的技术空转形成本质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