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三十余年间,国内互联网产业从学习模仿逐步转向自主创新,如今已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数据显示,我国“.cn”域名注册量已突破2000万,中文顶级域名如“.网址”的普及,也为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近期,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宣布,2026年4月将开启新一轮通用顶级域名(gTLD)申请窗口,这是自2012年首次开放后,时隔14年的又一次重要机遇。
互联网域名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ZDNS)主任毛伟指出,此次开放窗口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将“基础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竞争优势”的关键契机。他强调,顶级域名已不仅是技术标识,更是企业全球化布局的战略资源。从维护网络安全、提升国际规则制定权,到塑造品牌形象、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顶级域名的价值正被重新定义。
以企业实践为例,顶级域名的应用已形成多样化模式。中信集团启用“group.citic”、佳能使用“global.canon”,通过统一二级域名认证真实业务,有效防范网络欺诈;谷歌“ai.google”、奥迪“a8.audi”则采用“品牌顶级域名+原域名”的混跑模式,构建多层次数字品牌;工商银行“nic.icbc”、阿里巴巴“.alibaba”“.tmall”等通过资源储备,避免第三方抢注。毛伟提醒,若企业未及时申请品牌顶级域名,可能面临“天价回购”或品牌权益流失的风险,如中国农业银行“ABC”缩写被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抢注,VIVO与巴西电信的权益冲突均属此类。
尽管顶级域名价值显著,但毛伟建议企业根据自身规模与需求理性决策。他指出,大型企业因业务体量与全球化布局需求,应优先申请专属品牌顶级域名;而中小企业若无大规模网商业务,可暂缓跟进,避免资源浪费。“合理分配资源,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2026年4月至8月的申请窗口期,被视为中国企业打造全球品牌的“黄金机遇”。毛伟解释,ICANN间隔多年开放申请,核心目的是保障根服务器稳定运行——新增域名需经过严格评估,避免加重根服务器负担导致网络故障。与2012年相比,当前中国企业在制造业、新能源等领域已具备强烈的全球化品牌需求,专属顶级域名将成为企业走向国际的“数字名片”。
然而,中国企业在顶级域名布局上仍存在差距。据ICANN 2025年6月数据,中国内地仅运营24个新顶级域名,而美国达665个,是中国内地的28倍。毛伟分析,差距源于三方面:一是中国互联网起步较晚,早期对国际规则认知不足;二是首轮开放时企业出海需求尚未凸显;三是企业认知存在短板,需加强宣传力度。但他同时强调,中国在互联网基础资源领域具备“后发优势”,从IPv4地址后来居上到IPv6地址数量全球领先,完全有能力在顶级域名领域实现突破。
针对AI技术普及可能弱化域名作用的观点,毛伟明确反驳:“AI时代,域名的根基价值不仅未降低,反而进一步提升。”他解释,无论是APP访问、智能体调度,还是算力、存储、数据资源分配,均需域名进行导航定位。用户点击APP后,毫秒级的域名解析是访问成功的前提,若解析故障,后续服务将无法开展。未来,人工智能、算力网络、空天地一体化等场景,更需要充足的域名资源支撑寻址需求。
面对机遇与挑战,毛伟认为,中国企业和机构的核心任务是提升国际互联网治理话语权。他建议,通过引领技术标准制定、积极参与ICANN等国际组织规则制定,争取更多主动权。例如,中国曾推动国际社会认可“繁体、简体指向同一资源”,避免重复缴费,正是通过主动争取实现规则优化的案例。“规则制定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为品牌出海营造公平环境。”毛伟强调,若不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可能偏向其他国家,中国企业出海将面临更多阻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