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河南企业牧原股份的描述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全球每消费10头猪,就有一头来自牧原。”尽管这一说法在数据计算上存在一定偏差,但牧原股份在全球生猪养殖领域的领先地位仍不容忽视。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及行业报告数据,全球每年生猪出栏量约为14亿至15亿头,其中中国占比约50%至55%,即7亿至8亿头。以牧原股份2024年预计出栏量7200万头计算,其全球市场份额约为4.8%,相当于每消费20头猪中有1头来自牧原。这一数据虽与网络传言有出入,但已足以证明其“世界级养猪大王”的实力。
牧原股份的崛起,与其创始人秦英林的创业历程密不可分。1965年出生于河南南阳农村的秦英林,因父亲养猪失败的经历暗下决心,要掌握科学的养猪技术。他放弃保送河南大学的机会,以高分考入河南农业大学畜牧专业,并与同窗钱瑛结为伴侣。毕业后,尽管两人均获得稳定工作,但秦英林始终未忘养猪初心。1992年,他毅然辞去国企技术员职务,与妻子凑齐3万多元启动资金,从22头小猪起步开启创业之路。面对亲友质疑,秦英林凭借专业知识和技术创新,一年后便实现回本,并逐步扩大规模。1995年养猪场规模突破2000头,1997年商品猪销量达1万头,他也因此荣获“中国十大杰出农民”称号。
经过多年发展,牧原股份已形成覆盖饲料加工、生猪繁育、养殖、屠宰加工的全产业链布局。公司通过自建饲料厂、引进先进种猪、研发繁育技术等举措,将养殖成本降至行业最低水平。据统计,牧原股份生猪养殖成本已从年初的13.1元/公斤降至9月的11.6元/公斤,最优秀场线成本甚至低至10.5元/公斤。这一成本控制能力使其在2025年猪价下行周期中仍保持盈利,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达147.79亿元,同比增长41.01%。资本市场对此给予积极回应,公司股价年内上涨40%,市值突破2800亿元。
技术创新是牧原股份保持竞争力的核心驱动力。公司搭建智能化数字平台,实现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从猪舍环境监控到员工操作规范均纳入系统管控。与西湖大学合作成立的牧原实验室,聚集超1200名智能研发人员,在电气芯片化、业务智能化等领域取得突破。其利用合成生物技术生产的小品种氨基酸可替代大豆,仅此一项每年可为国家节省800亿元大豆进口成本。牧原股份还带动上下游3800余家企业入驻河南,形成全国最大农牧装备制造中心,并与双汇、三全等企业共建万亿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尽管牧原股份在行业中占据领先地位,但生猪养殖业的周期性波动仍构成挑战。2025年10月,商品猪价格跌破12元/公斤,导致A股15家上市猪企中9家净利润同比下滑,过半企业利润腰斩。牧原股份虽凭借成本优势实现盈利,但10月销售收入仍同比下降22.28%。当前,公司生猪养殖成本已降至5.8元/斤,但若猪价进一步下跌,行业仍可能面临大面积亏损风险。如何在价格低谷中保持竞争力,将是牧原股份巩固市场地位的关键。
牧原股份的发展轨迹,折射出中国农业从传统养殖向工业化、智能化转型的深刻变革。从3万元起步到年营收超千亿元,从地方养殖场到全球行业龙头,其成功不仅源于创始人的坚韧精神,更得益于对全产业链的深度整合与技术创新投入。在生猪养殖这一基础消费品赛道上,牧原股份的崛起为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生动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