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四船齐发探北极:我国科考新突破,揭秘冰下生态与气候之变

   时间:2025-11-13 10:47:28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近日圆满收官,本次科考由“雪龙2”号、“深海一号”、“极地”号和“探索三号”四艘科考船共同实施,是我国开展北极科考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行动。考察队不仅完成了多学科综合科考任务,还首次实现了载人深潜器在北极冰区的协同作业,为深入理解北极环境变化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此次科考中,四艘科考船各展所长,形成了强大的协同效应。“雪龙2”号作为全球首艘具备艏艉双向破冰能力的极地科考船,在1.5米厚的冰层中开辟了安全航道;“深海一号”搭载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雪龙2”号的破冰引导下,成功完成10余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极地”号可同步开展多学科综合科考,而“探索三号”作为全球首艘具备破冰能力的载人深潜作业母船,搭载“奋斗者”号实现了全海深、全海域的载人深潜作业。这种多船联动模式,标志着我国极地科考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在北极冰区,载人深潜器的表现尤为亮眼。“蛟龙”号通过极区适应性改造,加装了多波束浮冰探测系统和二次抛载装置,显著提升了在极地环境下的作业能力。考察期间,“蛟龙”号与“奋斗者”号首次在北极实现水下联合作业,完成了双潜器定位搜索、标志物互换等创新任务,开创了我国双潜器冰下协同作业的新模式。同时,“奋斗者”号在中央海盆区域进行了40多次下潜,获取了大量珍贵的生物样品和影像资料。

北极的冰下世界远比想象中生机勃勃。通过载人潜水器、ROV和Lander等设备的联合调查,科学家们发现北冰洋底栖生物呈现出密度大、个体小、多样性高的特点。初步统计显示,底拖作业获取的样品涵盖6个门类、5000多个个体,其中海星、雪蟹、海鳃等是优势物种。在陆架-陆坡-深海剖面上,生物群落结构随水深变化显著,深海盆地还发现了巨型透明科尔加海参的高密度带。中层生物调查则揭示了灯笼鱼等物种的丰富分布。

先进装备的应用为科考带来了诸多新发现。在楚科奇海陆坡区的一次CTD采水作业中,荧光探头记录到叶绿素值飙升至200毫克每立方米,创下我国北极科考历史新高。这一异常峰值可能与“海雪”形成机制密切相关,为研究北极生物碳泵提供了关键线索。通过多套Lander的布放和多种取样作业,考察队获取了“冰边缘区”多要素、多层次的调查数据,有效评估了海冰消退对底栖食物网的影响。

北极海冰的加速消融成为本次科考的重要发现。与15年前相比,高纬度地区的水塘数量明显增多,一年冰比例上升而多年冰比例下降,“冰边缘区”的范围和数量显著扩大。监测数据显示,北极夏季海冰覆盖面积持续缩小,2007年至2024年间连续18年的9月海冰面积均处于历史低位,2012年更是创下334万平方公里的最低纪录。科学家预测,北冰洋最早可能在本世纪中叶前后出现夏季无冰现象。

海冰的减少正在重塑北冰洋的生态系统。暖水性物种的北扩改变了原有的生物分布格局,底栖生物的密度、多样性和个体体型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差异。中层生物样品中灯笼鱼的丰富分布,进一步印证了这一变化。与此同时,北极渔业发展也面临新机遇,公海海域逐步变为季节性冰封水域,大片开阔水域成为适航和潜在适渔区域。今年9月,中欧北极集装箱快航航线首艘货船成功穿越东北航道,展现了这一航线的时效优势。

面对北极环境的快速变化,我国科考队持续加强对海-冰-气相互作用的研究,促进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通过历次科考积累的数据和样品,科学家们正深入揭示北极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为保护和利用北极提供科学支撑。此次四船联动科考的成功实施,不仅提升了我国在极地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了中国智慧。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