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餐饮行业迎来新动态,海底捞在深圳罗湖IBC MALL开设了全国首家宴会店,并于9月28日开启试营业。这家面积约600平方米的宴会店,不仅提供常规就餐服务,还能承办婚宴、年会、生日宴、主题派对等多种场景活动,最低档餐标仅111元/人,一经推出便引发市场关注。
与传统海底捞门店不同,这家宴会店在多方面进行了创新设计。门店装修多采用深红、梅红、闪金等色调元素,营造出喜庆氛围。在布局上,特别规划了仪式区、互动区及多功能包间三大空间。包间采用可拆解设计,既可独立成空间,也能通过拆卸折叠墙板与大厅连通。主厅配备智能可升降舞台和专业声光电设备,能自由切换婚庆、商务等主题场景。
在服务方面,海底捞宴会店从“欢聚”升级为“宴聚”,为商务宴请、家庭庆典、企业团建等场景提供可定制化一站式服务解决方案。除常规招待外,还能根据不同场景需求,推出定制化宴席套餐,打造专属宴请方案。目前,该店已成功承办两场婚礼和多场公司团建。
事实上,海底捞并非首次发力宴聚场景。去年年底,海底捞在西安开设了首家包间店,同样聚焦宴请赛道,在装修、菜单、菜品呈现等方面规格高于普通门店。该店不设大厅,仅有15个大小不一的包间,更具私密性和针对性。
海底捞的这一系列动作,是餐饮行业涉足宴会市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麦当劳、华莱士、喜茶、蜜雪冰城等不少餐饮品牌都以不同方式进入该领域。麦当劳多次承办婚礼主题派对,华莱士推出“79元结婚套餐”,可满足5到7人用餐需求。随着奶茶在“非标”婚礼中走红,喜茶、霸王茶姬等茶饮品牌也纷纷推出婚礼团购优惠业务。
众多餐饮品牌纷纷发力宴聚赛道,背后是宴会餐饮产业的变化趋势——大宴会市场萎缩,小宴会场景崛起。这一变化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全国结婚登记对数持续走低,以婚礼为代表的大宴会场景需求自然减少。另一方面,年轻一代成为消费主体,他们对宴聚场景的需求与以往不同。许多年轻人将婚礼从家族仪式转变为个体表达,更倾向于轻量化婚礼。据结婚产业观察,非婚宴订单同比增长45%,市场规模突破上万亿元。同时,年轻人愿意在人生重大节点选择下馆子请客吃饭。
在这种背景下,像海底捞宴会店、包间店这种“轻量化”运营模式优势凸显。海底捞宴会店共有27个餐位和8个包间,最多可容纳200人同时用餐;西安包间店面积和容客量更小。华莱士、麦当劳、喜茶等品牌则通过主题化组合日常菜品,轻松切入“非标”婚礼市场。企业若能对小宴会场景进行生命周期化运营,还能提高复购率,将业务从婚宴扩展到宝宝宴、升学宴、家宴、庆功宴等。
海底捞进入婚宴赛道,给行业带来新思考。行业核心矛盾不再是场地豪华程度,而是能否解决用户痛点。传统婚礼堂要破局,需摒弃“面子经济”,回归用户体验本质,减少冗余装饰投入,将预算转向菜品品质、服务细节与互动设计。同时,要用差异化构建护城河,拒绝价格战内卷。高端市场可拼“稀缺性”,通过文化赋能、定制化服务满足品质需求;大众市场则拼“效率与灵活度”,用轻量化运营、多元化套餐适配小型宴请需求。婚礼堂应从“空间提供者”转向“全周期服务商”,将价值延伸至求婚策划、蜜月旅行、宝宝宴、周年纪念等全生命周期场景,通过跨界资源整合与私域运营,将一次性消费转化为长期关系,实现可持续增长。
海底捞进军婚宴赛道,是行业发展的必然。当结婚率不再是行业增长核心引擎,需求变革决定企业生死。未来婚礼宴会行业将进入精细化时代,无论是传统宴会企业转型还是跨界品牌入局,都要回归“人”的需求。这场行业洗牌将淘汰僵化模式和脱离用户的经营逻辑,留下真正懂消费者、能创造价值的企业,为新人带来更具性价比、更富个性化、更显情感温度的婚礼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