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双十一”购物节落下帷幕后,中国物流体系再次迎来年度大考。国家邮政局最新统计显示,10月21日至11月11日期间,全国邮政快递企业累计处理包裹139.38亿件,日均处理量达6.34亿件,较日常业务量增长17.8%。其中11月11日单日处理量突破7.77亿件,刷新历史纪录。这场消费狂欢不仅考验着末端配送能力,更推动整个物流行业向智能化、低碳化方向加速转型。
在包裹量激增的背景下,城市物流网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多地物流园区进入满负荷运转状态,仓储、干线运输与末端配送环节的协同效率成为关键。万纬物流分布于全国47个城市的160余个园区在此期间保持高效运转,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快递、电商及快消品货物的精准流转,为应对峰值需求提供了重要支撑。该公司营造中心总经理侯尚杰指出,行业竞争焦点正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赋能,企业需要构建更智能、更低碳的运营体系。
冷链物流领域的变革尤为显著。传统冷库依赖人工操作的模式正被技术革新颠覆。万纬物流通过引入光伏发电、物联网监控及AI算法,将冷库从单纯“用电”升级为“算电”系统。光伏设施实现可再生能源自给,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温湿度及设备运行状态,AI系统则根据电价波动、天气变化及业务需求自动调节制冷功率。这种智能化改造使冷库能效提升30%以上,同时减少人工巡检成本。该公司冷链园区还获得国内首个LEED批量认证,为行业树立了绿色建筑标杆。
在城市配送环节,轨道物流创新引发关注。今年7月,深圳地铁2号线湾厦站启动“轨道交通+机器人配送”试点项目,由万纬物流研发的配送机器人完成首次地下场景试运行。该模式利用地铁系统准点率高、承载力强的特点,在非高峰时段开展货物运输,有效缓解地面交通压力。侯尚杰解释,轨道物流并非替代传统道路运输,而是构建“地面+地下”的立体配送网络,通过机器人实现站厅到末端的无缝衔接。这种创新不仅提升配送效率,更为智慧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物流行业的竞争逻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侯尚杰观察到,客户需求呈现明显分层:跨国企业注重供应链透明度与ESG表现,成长型企业关注成本与扩张速度,中小商家则更看重灵活性与性价比。然而,部分企业盲目扩张仓储规模,却在运营管理、技术投入等方面滞后,导致低效竞争加剧。他强调,未来竞争将聚焦三大能力:绿色供应链的规模化应用、标准化产品的可复制性,以及全链条协同效率。具备这些特质的企业将在转型中占据先机。
即时零售的兴起进一步重塑城市物流格局。高频补货、短周期响应的需求特征,迫使传统以道路为主的配送体系突破极限。侯尚杰认为,城市需要构建与客运系统协同的货运通道,轨道物流正是重要突破口。试点项目显示,机器人可自主完成地铁闸机识别、站厅导航及末端投递等任务,未来有望扩展至更多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这种变革不仅优化资源利用,更推动物流自动化从仓库内部延伸至城市空间,形成“人货分流”的新型运行模式。
随着技术深度渗透,物流与城市发展的边界逐渐模糊。侯尚杰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未来的城市交通动脉将同时承载客运与货运功能,轨道交通在非高峰时段化身“隐形物流通道”,配送机器人与自动驾驶车辆协同作业,构建起覆盖全城的智能配送网络。这种融合不仅提升物流效率,更将推动城市空间规划、能源管理等多领域的系统性革新,最终形成人、货、城共生的智慧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