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先导杯”智能计算创新设计赛决赛近日圆满收官,这场聚焦智能计算领域的全国性赛事,吸引了来自1200所高校的近万名学生踊跃参与,规模与热度均创下历史新高。作为全国大学生计算机系统能力大赛中唯一的智能计算赛道,本届大赛不仅为青年学子提供了竞技舞台,更成为观察中国AI算力生态发展的重要窗口。
赛事赛题紧扣AI技术落地的前沿与痛点,设置了“MoE语言模型端到端效率优化”“ONNX Runtime算子性能优化”“GMRES算法优化”等极具挑战性的题目。这些题目均源自真实产业场景,例如“MoE模型”需攻克负载均衡、显存压力与通信瓶颈等技术难题;“ONNX Runtime算子”则要求选手在硬件内存、线程调度等底层维度实现极致优化。中科曙光高级副总裁李斌表示:“我们希望学生通过实践理解计算本质,而非简单调用模型。”
比赛全程采用国产算力平台,选手需完成从理论分析、代码实现到性能调优的全流程。这种“产业真题、科研真练”的模式,不仅考验算法理解力,更锤炼了并行优化、内存调度等系统级工程能力。中国人民大学参赛团队反馈称,中科曙光的平台体验“媲美CUDA”,这得益于其开放架构的生态建设成果。
中科曙光通过“教学训赛一体化”模式,构建了覆盖高校课程、实训平台、校内赛到国赛的全周期人才成长路径。其核心目标在于打通“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为国产AI生态输送兼具系统思维与工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李斌强调:“未来的AI人才不仅要会用模型,更要理解系统性能的瓶颈与极限。”
当前,中国AI算力市场长期受制于英伟达CUDA生态的封闭体系。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H100等效芯片保有量不足50万,仅为美国的二十分之一。在单卡性能短期难以追平的背景下,系统级创新与生态协同成为破局关键。中科曙光推出的“AI计算开放架构”,正是通过开放硬件接口与软件生态,支持多品牌加速卡兼容,并覆盖万亿参数大模型训练、高通量推理等前沿场景。
11月6日,中科曙光基于开放理念发布全球首个单机柜级640卡超节点scaleX640,标志着硬件层面实现多品牌加速卡支持,软件层面兼容主流计算生态。这一突破使企业用户可在开放架构下自由组合硬件,大幅降低开发成本。行业专家指出:“开放架构不是技术整合,而是产业协作模式的根本变革。”
为推动生态共建,中科曙光联合20余家产业链企业成立“AI计算开放架构联合实验室”,开放AI存储优化、液冷设计规范等关键技术能力。此举旨在减少重复研发,降低中小企业参与门槛,推动从“算存网电冷管软”单点突破转向集群创新。李斌比喻道:“封闭系统追求控制力,开放系统追求生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在决赛致辞中强调:“计算的价值不仅在于速度,更在于启发科学发现。”中科曙光正通过“先导杯”与开放架构的融合,构建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到产业落地的完整闭环。这条路径虽面临技术对齐难、协作复杂度高等挑战,但在全球算力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或将成为中国AI产业实现自主可控的关键。
参赛学生的一句话或许道出了赛事更深层的意义:“我们不再只是算力的使用者,而是正在成为算力的构建者。”这场始于校园的竞赛,正悄然推动着中国AI生态从“封闭花园”向“开放森林”的演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