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研团队研制的首批“月壤砖”在完成太空舱外暴露实验后,近日搭乘神舟二十一号飞船返回地球。此次返回的编号为R5的样品单元经专家确认状态良好,标志着我国在月球原位建造材料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这批“月壤砖”于2024年11月15日由天舟八号货运飞船运送至中国空间站,开展为期三年的舱外暴露实验。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持续1年、2年和3年,每年都会有样品返回地球接受检测。实验装置总重约1000克,包含74块微型“月壤砖”,每块重量仅10余克,这些样品被安置在空间站外部的专用实验装置中。
“月壤砖”的研发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领衔的团队完成。研究人员通过分析真实月壤成分,成功配制出模拟月壤材料,并采用热压烧结工艺制成砖块。这种新型材料密度与普通砖块相当,但抗压强度超过普通砖三倍以上,能够在月球表面极端温差(-190℃至180℃)和强宇宙辐射环境下保持性能稳定。
丁烈云院士介绍,团队借鉴中国传统砌筑工艺,结合月面太阳能烧结技术,可制备不同规格的“月壤砖”。未来计划通过机器人将这些砖块像拼装积木一样,在月球表面构建科考基础设施。这种建造方式无需从地球运输大量建筑材料,显著降低月球基地建设成本。
返回地球的“月壤砖”将立即开展天地对比研究。科研人员将重点分析太空环境对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通过对比实验室数据与太空实验结果,验证“月壤砖”在月球真实环境中的长期服役性能。这些研究数据将为未来月球基地建设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据项目组透露,后续实验将优化烧结工艺参数,探索不同成分配比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团队还计划开发自动化建造设备,实现月球表面砖块制备与组装的全程无人化操作,为建立永久性月球科考站奠定技术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