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酸奶界爱马仕”自居的Blueglass,近期因价格大幅跳水引发市场关注。第三方外卖平台显示,其部分产品价格从49元骤降至19.9元,降幅超过60%,部分组合套餐折扣力度甚至低至4.3折。这一现象与品牌此前主打的高端定位形成鲜明反差,折射出高端酸奶市场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
走访发现,工作日午间时段,多家位于核心商圈的Blueglass门店门可罗雀。当被问及降价原因时,店员态度冷淡,仅以“活动限时”回应。某门店负责人则解释称,此次价格调整是公司与外卖平台的合作活动,线下门店仍维持原价,且强调“不会做赔本生意”。然而,多位离职员工和长期消费者透露,品牌实际已启动长期降价策略,部分门店会员活动单杯价格甚至低至19.8元。
Blueglass的崛起曾精准捕捉到都市中产群体的健康焦虑。通过与Lululemon、雅诗兰黛等品牌跨界联名,以及绑定健身场景的营销策略,其成功将酸奶从普通饮品升级为生活方式符号。产品配方中添加的益生菌、膳食纤维等成分,配合“畅”系列主打“肠道通畅”的卖点,虽引发争议却也迅速打开市场。社交媒体上,“新型泻药”“减肥神器”等标签虽伴随质疑,却客观上推动了品牌曝光。
但过度依赖营销的弊端逐渐显现。2021年,品牌因宣传“抗氧化、延缓衰老”等功效被罚6万元;2024年5月,其“Superboy男友力”系列广告因低俗用语引发监管处罚;同年10月,更因擦边色情内容被重罚40万元。更严重的是,消费者对产品实际效果的质疑声日益高涨。多位网友晒出就诊记录,称饮用后出现急性肠胃炎症状,而品牌方将原因归结为“益生菌含量过高”的回应,进一步削弱了公众信任。
高端酸奶市场的整体遇冷并非个案。卡士酸奶曾因酵母超标60倍被曝光,认养一头牛产品被检出异物,茉酸奶上半年闭店数超过去四年总和。新乳业折价出售“一只酸奶牛”后,该品牌门店规模大幅收缩。数据显示,Blueglass目前全国门店仅约200家,与其“三年千店”的扩张目标相去甚远。新茶饮品牌推出的20-30元价位酸奶饮品,以及传统乳企凭借供应链优势打造的高性价比产品,正在重塑市场竞争格局。
消费者认知的转变成为关键变量。当“伪健康”营销遭遇理性消费浪潮,高价酸奶的生存空间被持续压缩。健康需求并未消失,但消费者开始更关注成分科学依据和实际功效,而非包装上的概念堆砌。某行业分析师指出:“高端酸奶的困境本质是价值支撑不足,当营销泡沫被戳破,价格回归理性成为必然。”
面对挑战,Blueglass尝试通过技术概念突围。其小程序推出的“AI博士定制酸奶”服务,由虚拟人形象结合AI模型为消费者生成配方。但这种创新能否挽回市场信心仍存疑。当前,品牌需要解决的不仅是价格问题,更是如何重建产品力与消费者信任的双重命题。在健康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唯有将营销资源转化为实质性研发投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立足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