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空间站第九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二十一号飞船返回地球,其中一项备受瞩目的成果——由华中科技大学团队研制的首块“月壤砖”顺利完成交接。这块特殊的砖块在太空环境中经历了为期一年的考验,其性能表现远超预期,为未来月球基地建设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月壤砖”的研发团队由丁烈云院士领衔,他们以模拟月壤为原料,通过热压成型工艺制备出这种新型建筑材料。与传统砖块不同,该砖块采用榫卯结构设计,无需任何黏合剂即可实现稳固拼接,完全适应太空环境下的便捷装配需求。实验数据显示,其抗压强度最高可达500兆帕以上,是普通红砖的25至30倍,每平方厘米可承受超过1吨的重量。
2024年11月,74块“月壤砖”搭乘天舟八号货运飞船进入中国空间站,被安置在舱外暴露装置中,分别接受1年、2年和3年的极端环境考验。这些样品在-190℃至180℃的剧烈温差、相当于地球200倍的辐射强度以及微重力条件下,始终保持性能稳定,未出现任何结构性损伤或性能衰减。
目前,首批完成1年暴露实验的R5样品单元已随神舟二十一号返回地面,科研人员将对其进行全面检测分析。剩余样品将继续在空间站开展更长时间的暴露实验,以获取更全面的数据支持。这项研究不仅验证了“月壤砖”在极端太空环境中的可靠性,也为未来月球基地的规模化建设奠定了材料基础。
据研发团队介绍,“月壤砖”的突破性设计解决了月球基地建设中的两大难题:一是如何利用月壤原位资源制造建筑材料,大幅降低运输成本;二是如何实现模块化快速组装,适应月球表面恶劣环境。这项成果标志着中国在月球原位资源利用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全球深空探测提供了中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