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神舟二十一号携“月壤砖”返航,太空一年“历练”后成果几何?

   时间:2025-11-20 05:48:48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神舟二十一号飞船近日顺利返回地球,除搭载航天员外,还带回了一项备受瞩目的科研成果——由华中科技大学丁烈云院士团队研制的“月壤砖”首批样品。这些“砖块”在空间站经历了一年的舱外暴露实验,状态良好,引发了全球航天与建筑领域的广泛关注。

“月壤砖”的太空之旅始于2024年11月15日,当时74块模拟月壤烧结而成的样品随天舟八号货运飞船进入中国空间站,开启了为期一年、两年、三年的分阶段实验。此次返回的样品编号为“R5”,属于首批完成一年实验的批次,其余样品将继续在空间站接受更长时间的极端环境考验,为后续研究积累数据。

这款“月壤砖”并非直接使用月壤制成,而是团队通过分析嫦娥工程带回的真实月壤成分,精准配制模拟月壤,再采用热压成型工艺烧结而成。其设计初衷是应对月球极端环境——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极大,且长期暴露在宇宙强辐射和微陨石撞击的真空环境中。普通地球建筑材料在这种条件下会迅速开裂、强度衰减,而“月壤砖”的核心使命是验证人类能否利用月球资源建造稳定耐用的基地设施。

从交接现场反馈的信息来看,返回的“月壤砖”外观与结构保持稳定,未出现明显损伤。在空间站400公里轨道环境中,样品承受了强辐射、极端温差循环和微陨石撞击风险。其能保持结构完整,证明烧结工艺与材料配比已具备抵御太空恶劣环境的基础能力。团队成员周诚教授表示,研制时优化了模拟月壤的矿物成分比例,提升了砖块的热稳定性,此次实验结果说明材料性能达到了设计目标。

尽管外观无明显变化,但“月壤砖”的核心性能变化需通过实验室精密检测确认。研究团队已制定详细的“天地对比研究”方案,重点分析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和抗辐射性能。例如,通过抗压强度测试对比实验前后的承载能力变化;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分析极端温差下的导热系数和比热容变化;检测砖块内部矿物晶体结构变化,判断宇宙辐射是否导致材料“老化”。这些数据将用于推演“月壤砖”在月面环境下的长效服役行为,为月球基地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此次返回的“月壤砖”还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榫卯结构设计,无需粘合剂即可实现紧密拼接。这种结构在无重力、温差剧烈的环境中,能有效缓冲热胀冷缩产生的应力,避免拼接处出现缝隙。交接现场模拟拼装测试显示,经历一年太空环境后,榫卯接口仍能精准咬合,拼接误差控制在0.1毫米以内。这意味着未来在月球上,机器人可直接利用这种砖块快速搭建基地模块,无需复杂现场调整。

“月壤砖”的顺利返回不仅验证了材料性能,更打通了“月球基建”的关键技术链路。从资源利用角度看,若未来能在月球就地取材制作“月壤砖”,将大幅降低航天运输成本。据测算,从地球向月球运送1公斤物资成本约20万美元,而利用月球本土月壤制作建筑材料,可将基地建设成本降低90%以上。目前团队已研发出基于太阳能的月壤烧结设备,计划通过嫦娥八号任务在月球表面开展实地制砖试验。

此次实验也为后续航天任务积累了经验。剩余“月壤砖”将继续接受两年、三年的太空暴露,未来可通过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输工具返回地球,形成“实验-返回-优化”的闭环。同时,“月壤砖”的研究数据将为嫦娥七号、八号任务提供支撑。嫦娥八号计划在2028年前后发射,搭载作业机器人在月球表面开展“月壤砖”拼接试验,打造人类首个月球原位建造的小型试验基地。

我国主导的月球国际科研站已吸引多个国家参与,“月壤砖”技术作为月面建造的核心技术之一,未来可能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载体。不同国家可共同参与性能优化、设备研发,推动全球航天界形成“月球基建”的统一技术标准。从神舟二十一号带回的这块“月壤砖”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块耐高温、抗辐射的建筑材料,更是人类迈向月球定居的重要一步。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