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团最新发布的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其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实现历史性突破——首次实现单季盈利,经营收益达7亿元。这一成绩不仅刷新了全球汽车工业史上新势力品牌的盈利速度纪录,更标志着小米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完成关键跨越。从2024年3月量产交付到实现盈利,小米仅用时18个月,相较特斯拉12年、理想汽车3年的盈利周期,展现出惊人的发展效率。
财务数据显示,小米汽车业务呈现强劲的盈利转折轨迹。今年前两个季度经营亏损持续收窄,从第一季度的5亿元降至第二季度的3亿元,最终在第三季度实现7亿元盈利。这种渐进式改善的背后,是交付量与产品结构的双重优化。第三季度交付量达108,796辆,创下单季新高,前三季度累计交付量266,722辆,相当于去年全年销量的近两倍。更值得关注的是,高端车型SU7 Ultra和YU7系列交付占比提升,推动平均售价从去年三季度的238,650元上涨至260,053元。
规模效应成为小米汽车盈利的核心驱动力。随着产能爬坡,单车成本显著下降,亏损幅度从2024年的每辆4.5万元压缩至6500元,最终实现单车盈利。这一转变得益于小米构建的垂直整合体系:通过自建工厂把控生产节奏,投资30余家供应链企业深度参与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研发,既缩短了交付周期,又降低了制造成本。值得玩味的是,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年初曾公开表示SU7定价24.59万元"确实亏损",如今盈利转折来得比市场预期更快。
创新业务板块的爆发式增长为盈利提供有力支撑。智能电动汽车及相关AI业务收入跃升至290亿元,同比增长近两倍,毛利率提升至25.5%。这种增长质量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尤为罕见,反映出小米在智能化领域的差异化竞争力。不过,管理层对未来保持审慎态度,集团总裁卢伟冰在业绩说明会上指出,2026年将面临更大挑战,当前交付周期过长的问题亟待解决——YU7车型锁单后需等待35-38周,SU7也要28-31周。
市场环境的变化为小米汽车带来新的考验。近期车辆安全话题引发的舆论关注,暴露出新兴品牌在质量管控体系上的短板。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行业价格战持续升级,多家车企宣布降价措施,这将对小米的定价策略构成直接冲击。如何平衡规模扩张与利润水平,如何在激烈竞争中维护品牌溢价,将成为雷军团队必须应对的长期课题。尽管创下盈利速度纪录,但小米汽车的真正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