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迪迪埃·奎洛兹近日受邀出席成电讲坛,以“系外行星革命及其对宇宙生命的影响”为主题,为师生带来一场关于天体物理学前沿的深度分享。这位剑桥大学杰克逊自然哲学教授、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物理学双栖学者,凭借1995年首次发现太阳系外巨行星的突破性成果,成为“系外行星革命”的奠基人。
讲座中,奎洛兹以颠覆性发现为切入点,回顾了行星科学范式的转变。传统理论认为岩石行星应紧邻恒星、气态巨行星分布于外侧,但1995年发现的“热木星”彻底改写了认知——这颗质量与木星相当的行星公转周期仅4天,轨道半径不足水星到太阳距离的十分之一。该发现证实行星迁移现象普遍存在,迫使学界重新审视行星形成机制。随着观测技术进步,人类已确认约6000颗系外行星,其中“超级地球”“迷你海王星”等新型天体不断涌现,部分位于恒星宜居带内。奎洛兹特别指出TRAPPIST-1系统的特殊价值:该系统包含7颗行星,尽管公转周期极短,但因宿主恒星温度较低,部分行星接收的辐射量与地球相近,成为搜寻地外生命的重点目标。
技术革新是推动研究突破的关键。奎洛兹系统介绍了主流探测方法:径向速度法通过测量恒星受行星引力影响产生的微小速度变化间接定位行星;凌日法则捕捉行星过境时恒星亮度0.01%级的衰减信号。更先进的凌日光谱技术已能分析行星大气成分,通过不同波长下“表观大小”的变化,成功检测到水蒸气、二氧化碳等分子痕迹,甚至发现可能与生命活动相关的臭氧信号。这些技术突破使人类首次具备解析系外行星环境条件的能力。
针对宇宙生命议题,奎洛兹提出独特视角:地球生命是进化塑造的独特样本,但宇宙中丰富的碳、氧等重元素以及行星大气层的液态环境,为生命存在提供了必要条件。他预测,随着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等下一代观测设备投入使用,结合机器学习算法的数据处理能力,人类将在未来20至50年内聚焦类地行星大气探测,通过寻找甲烷、氧气等生物标记物,逐步揭开地外生命是否存在之谜。这场跨越天体物理与生命科学的学术盛宴,不仅梳理了系外行星研究从理论颠覆到技术突破的发展脉络,更为“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生命”这一终极命题提供了可操作的探索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