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16万光年外恒星上演“双重谢幕”,宇宙舞台绽放跨时空“烟花”

   时间:2025-11-21 21:40:50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距离地球16万光年的大麦哲伦云中,一颗恒星的“临终表演”颠覆了人类对宇宙爆炸的传统认知。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捕捉到罕见画面:这颗恒星在死亡过程中连续两次剧烈爆炸,两层蓝色物质壳层如套环般向外扩散,外层速度突破每秒1万公里,形成宇宙中罕见的“双环烟花”。

这颗被命名为SNR 0509-67.5的恒星遗迹,其爆炸过程堪称“反常识操作”。传统理论认为,白矮星需积累到1.4倍太阳质量(钱德拉塞卡极限)才会引发超新星爆发,但这颗恒星在仅达到太阳质量时便提前“自毁”。更奇特的是,它的爆炸顺序与常规认知完全相反——先由表面堆积的氦层引发首次爆炸,冲击波触发核心碳氧物质二次爆炸,两次爆炸间隔仅数秒。

天文学家通过光谱分析发现,爆炸产生的物质壳层呈现“夹心结构”:外层钙元素来自首次氦爆炸,内层钙则源于核心碳氧爆炸。这种分层现象如同宇宙级的“夹心饼干”,为“双爆轰”理论提供了首个直接观测证据。研究团队指出,该恒星生前是典型的“宇宙吸血鬼”,通过引力持续窃取伴星物质,最终因物质堆积失衡引发连锁爆炸。

两次爆炸释放的能量相当于数十亿颗氢弹同时引爆,抛射出的物质中富含钙、硫等元素。这些宇宙尘埃可能穿越星际空间,最终成为新行星的构成材料。科学家戏称,地球上的钙元素或许正是远古恒星爆炸的“遗物”,人类骨骼中可能流淌着来自16万光年外的“星际烟火”。

此次观测还揭开了“亚光超新星”的神秘面纱。这类爆炸的光曲线会呈现先红后蓝的变色现象,犹如宇宙霓虹灯。天文学家推测,这种现象可能与爆炸物质的不同扩散速度有关。尽管此前曾观测到类似案例,但此次甚大望远镜捕捉到的双重爆轰结构,为理解恒星死亡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

参与研究的科学家感慨,这颗恒星的“最后狂欢”持续了16万年——从爆炸发生到光芒抵达地球的这段时间,人类尚处于原始社会,而宇宙早已为今天的观测者准备好了这场跨越时空的烟花秀。当望远镜镜头对准大麦哲伦云时,仿佛能听见恒星在死亡瞬间发出的呐喊:“看,这是我留给宇宙的签名。”

这项发现不仅改写了恒星演化教科书,更让人类重新审视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当我们在地球上为琐事烦恼时,16万光年外的恒星正以每秒万公里的速度抛洒物质,用最壮烈的方式完成生命轮回。或许正如天文学家所言:“宇宙从不缺乏惊喜,缺的是敢于直视它的眼睛。”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