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新格伦成功回收:中国商业航天需破“路径依赖”,寻独立发展新径

   时间:2025-11-21 21:25:06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商业航天的赛道上,SpaceX曾如同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其创始人马斯克更是被众多从业者视为“偶像”。过去十年间,国内不少商业航天企业将目光紧紧锁定在SpaceX身上,从火箭材料的选择到发动机的研发路线,再到试验节奏和商业模式,全方位追赶。这种学习与追赶,在行业发展初期有其合理性,但近年来,行业里逐渐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趋势——学习逐渐演变成模仿,甚至发展到了膜拜的程度。

2025年11月14日,蓝色起源公司的新格伦火箭在第二次发射中成功实现稳定海上回收,这一消息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商业航天领域激起层层涟漪。新格伦的成功,向世人展示了在火箭回收领域,并非只有SpaceX所走的路径可行,它为中国商业航天带来了一次深刻的反思契机。

在模仿SpaceX的这几年里,国内商业航天行业出现了一些值得警惕的现象。首先是路线高度趋同。国内多家企业在火箭材料、发动机循环方式、零部件成本等方面,几乎完全跟随SpaceX的脚步。SpaceX星舰采用不锈钢箭体,国内多家企业便纷纷更换材料;SpaceX推进全流量补燃循环液氧甲烷发动机,多家初创公司也表示必须跟进;SpaceX强调零部件的性价比,国内甚至出现了“能省就省”的误解。这种模仿并非基于自身体系判断,而是源于盲目信仰。

这种盲目模仿还打乱了国内原有的工程体系。中国航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体系化的工程能力、稳健的论证机制以及丰富的材料工艺积累,这些本是国内商业航天的宝贵资产。然而,在“我们要像SpaceX一样快”的口号下,这些优势被迫让位给快速试错,原有的工程体系受到冲击。

同时,时间窗口也在这种盲目模仿中被稀释。国内商业航天本应选择自己最擅长、最安全、最具产业基础的路线,但却在一次次路线调整中消耗了大量时间。而时间,在当下激烈的商业航天竞争中,无疑是最为珍贵的资产。马斯克虽是天才,但他的模式并非可复制的模板,一个国家的航天体系有着其独特性,无法简单复制。

以SpaceX的猎鹰重型火箭为例,它采用成熟技术叠加的进化式开发策略,将自身设计为基于猎鹰9火箭的衍生型号。通过捆绑三个猎鹰9一子级助推器构成核心动力单元,配置27台梅林1D发动机形成动力系统。这种“三芯级捆绑”设计,最大限度地复用了猎鹰9的成熟技术与供应链资源,不仅将研发周期压缩至3年,还通过规模效应降低了单台发动机的制造成本。

反观新格伦火箭,它与星舰存在诸多差异。在箭身材料方面,星舰采用不锈钢,而新格伦则选用常用的铝合金,同样实现了成功回收。这表明,材料路线的选择应基于自身的工业基础、制造体系和可靠性需求,而非盲目跟随潮流。

在发动机循环方式上,星舰的全流量补燃循环发动机猛禽技术先进,但新格伦的BE - 4发动机采用技术复杂度较低的富氧分级燃烧循环,依然实现了与猛禽相差无几的动力表现。这说明,并非最难的技术才是最好的技术,适合自己的才是关键。

在控制系统方面,SpaceX的猎鹰9和星舰采用栅格舵设计,而新格伦创新性地使用四片大型气动舵面及两个底部的边条翼,能够提供近80吨的升力,两个体系都实现了稳定的海上回收。尽管新格伦研发时间较长,但凭借扎实的工程设计和测试流程,其可回收状态稳定度极高,且实现了45吨级LEO运力,比猎鹰9更大。

新格伦的成功打破了商业航天只有SpaceX一种正确方法的流行误解。过去,网络上对马斯克“艺术就是爆炸”的调侃,甚至成为一种“褒奖”,这体现了硅谷互联网文化对传统火箭制造业的颠覆。但新格伦的路线与SpaceX几乎相反,它更加稳健、传统,注重可靠性优先、极限地面测试、长时间论证,尽量减少在轨试错,这种“首飞即成熟”的研发思路更贴近传统航天体系。

实践证明,无论是SpaceX的快速迭代路线,还是新格伦的稳健传统路线,都能通向可回收、通向更重的运力、通向商业成功。关键在于研发路线是否适合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链能力和工程文化。中国航天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规模最完整的零部件供应链和成熟的工程组织能力,有可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如果只盯着SpaceX,反而会阻碍我们探索更广阔的可能性。中国商业航天需要从新格伦的成功中汲取启示,走出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路径。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