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航天局公布了一项重大发现:国际科研团队借助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在宇宙诞生仅约5.7亿年的时期,捕捉到某个星系中存在活跃生长的超大质量黑洞的证据。这一发现为理解宇宙早期结构演化提供了全新视角,相关成果已发表于英国《自然-通讯》杂志。
研究团队通过韦布望远镜的近红外光谱仪,成功探测到来自遥远星系CANUCS-LRD-z8.6的微弱光线。光谱分析显示,该星系中心存在一个正在快速吸积物质的黑洞,其增长速度远超现有理论模型的预测。这一发现打破了科学家对早期宇宙黑洞生长速率的传统认知。
光谱数据进一步揭示,该星系具有典型的早期宇宙特征:星系结构异常致密,尚未形成大量重元素,表明其处于演化初期阶段。研究人员观察到星系内的气体受到强烈电离,且呈现围绕中心源高速旋转的迹象——这些特征均为超大质量黑洞吸积物质的典型表现。
最令科学界震惊的是,该星系中心的黑洞质量与其宿主恒星质量比例严重失衡。按照传统理论,超大质量黑洞的质量通常与宿主星系规模呈正相关,但此次观测到的黑洞质量远超其所在小星系的承载能力。这一现象表明,在宇宙早期阶段,黑洞可能以远超星系的速度增长,甚至可能在星系尚未完全形成前就已开始快速吸积物质。
研究团队指出,这一发现对现有星系-黑洞共生演化理论构成挑战。传统观点认为,黑洞与星系通过相互反馈机制协同增长,但新观测结果暗示在宇宙早期可能存在不同的演化路径。科学家推测,早期宇宙的特殊环境可能允许黑洞在星系结构稳定前就通过高效吸积实现快速增长,这种机制或许能解释为何在遥远星系中频繁观测到超大质量黑洞的存在。
该研究为探索宇宙初期结构形成提供了关键线索。科学家计划进一步利用韦布望远镜观测更多早期星系,以验证这一发现是否具有普遍性,并构建更精确的宇宙早期演化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