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近日公布了最新一轮院士增选结果,数学物理学部新增1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彭承志凭借在量子科技领域的突出贡献脱颖而出。这位年仅48岁的科学家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更在产业转化方面推动了中国量子技术的实际应用。
作为中国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的核心成员,彭承志主导了地面站的建设与运行工作,确保卫星与地面之间实现超高精度的量子通信实验。他还深度参与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京沪干线”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建设,为量子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奠定了关键基础。在产业领域,他曾担任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成功推动该企业上市,目前该公司市值已突破450亿元,今年以来股价涨幅约70%。
今年3月,由潘建伟、朱晓波与彭承志领衔的超导量子团队宣布重大科研成果:他们成功构建的105比特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在处理量子随机线路采样问题时展现出超越国际最快超级计算机千万亿倍的计算速度,刷新了超导体系量子计算优越性的世界纪录。这一突破标志着中国在量子计算机领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为构建实用化量子计算机迈出关键一步。
彭承志的学术成长轨迹与中国量子科学领军人物潘建伟密切相关。作为潘建伟的学生及团队主要负责人,他继承了导师在量子信息领域的学术传统,同时展现出卓越的工程化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潘建伟团队的另一位核心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也参与了今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并进入有效候选人名单,彰显出该团队在量子科技领域的整体实力。
当前正值量子力学诞生一百周年,量子通信作为未来信息科学的核心方向,被认为能够突破经典通信的性能极限,实现更高效、更安全的信息传输。中国已将量子科技纳入“十五五”规划重点发展领域,国家层面持续加大在该领域的战略布局。量子领域专家指出,彭承志的当选反映了中国量子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态势,也体现了国家对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视与培养成效。随着行业进入加速推进期,更多年轻科学家的崛起将为技术突破提供持续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