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办的2025量子科技和产业大会上,中国电信以一系列创新成果展现了量子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用化的突破性进展。通过展示覆盖通信、计算、测量三大核心领域的百余款产品,这家通信巨头正推动量子技术深度融入社会治理与民生服务,构建起"天地一体"的量子安全网络体系。
在量子通信领域,中国电信推出的"量子密信"已形成完整解决方案。该系统采用量子密钥分发技术,对语音通话、文字消息、文件传输等实施端到端加密,实现"一次一密"的绝对安全防护。针对政务场景开发的量子加密对讲系统,将量子安全模块嵌入数字集群设备,确保应急指挥、调度信息等关键数据零泄露风险。目前,量子密信用户规模突破600万,量子密话服务适配华为Mate70等十余款终端机型,在党政机关、金融机构等领域形成规模化应用。
量子计算展区亮相的"天衍-287"超导量子计算机引发关注。这台搭载105个数据比特与182个耦合比特的设备,与"祖冲之三号"采用同款芯片架构,在特定算法求解速度上较传统超算提升4.5亿倍。研发团队现场演示了量子机器学习算法训练过程,展示出量子计算在金融风控、药物研发等领域的潜在价值。中国电信同步推进量子计算云平台建设,为科研机构提供远程算力支持。
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则展现出民生应用潜力。国盾量子研发的单光子雷达系统通过捕捉单个光子信号,可精准识别低空飞行物。在模拟反制无人机"黑飞"的演示中,该设备在3公里距离外清晰分辨出鸟类与无人机,为机场、赛事场馆等场景提供低成本安防方案。技术人员介绍,该技术已应用于气象监测、地质勘探等领域,测量精度达到纳米级。
政务服务领域正成为量子技术落地的重要场景。中国电信推出的量子云印章系统,融合量子加密、数字签章与AI识别技术,实现用章全流程可追溯。在北京市顺义区,300余台量子印章设备覆盖17个镇街,将传统用章审批时长从3天压缩至2小时,杜绝了私盖乱用现象。该系统记录的用章数据同步上传至区块链平台,确保政务文件法律效力。
家庭场景的量子化改造同样引人注目。中国电信展出的智能门锁(量子版)采用量子随机数生成加密密钥,破解难度呈指数级增长;量子温湿度监控仪可实时上传环境数据至云端,精度达到±0.1℃;量子北斗定位云盒则为物流车辆提供厘米级定位服务。这些设备通过量子安全SIM卡接入物联网平台,形成家庭安防、环境监测、能源管理的智能生态。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电信已构建起全球最大的量子密钥分发网络。继合肥量子城域网覆盖500家党政机关后,上海、广州等40余个城市将于年底完成量子网络部署,形成跨域互通的安全通信体系。展出的"墨子号"卫星模型,标志着我国正推进天地一体量子网络建设,预计2026年建成首个量子星座,实现全球量子密钥分发服务。
大会发布的安徽省量子信息"千家场景"行动方案显示,到2027年将落地1000个量子技术应用场景,涵盖汽车制造、医疗健康、气象预报等重点领域。随着量子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这场由通信巨头引领的量子革命,正在重塑数字时代的安全基石与效率边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