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领域近期再次成为国际媒体焦点,此次关注点集中在谷神星一号火箭的发射失利事件及其后续进展。作为中国民营航天力量的代表,谷神星系列火箭的每一次任务都牵动着行业目光。尽管此次发射未能达成预期目标,但技术团队通过快速定位问题根源,展现了航天工程中问题溯源与解决的典型范式。
根据星河动力公司2025年11月20日发布的详细报告,本次发射失败直接源于四级轨控发动机的异常关机。技术团队确认,在火箭飞行末段,2500N轨控发动机的电磁阀控制电缆因长时间承受高温热辐射,导致聚四氟乙烯绝缘层发生不可逆失效。这一材料故障引发供电线路短路,最终迫使发动机提前终止工作,使得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故障与2023年9月21日遥十一任务中因结构件装配问题导致的失利属于不同技术环节,凸显了航天工程中多维度风险管控的复杂性。
尽管遭遇挫折,谷神星一号的技术基础仍保持稳健。该火箭采用三级固体推进架构,基础版本直径1.4米、总长20米,起飞质量33吨,具备将300千克载荷送入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的能力。经过迭代升级后,其整流罩容积扩展至8.1立方米,支持多星组网发射需求。这种模块化设计理念使其在商业航天市场展现出较强适应性,累计22次发射中仅出现两次失利,技术成熟度已达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在谷神星一号持续优化的同时,其升级型号谷神星二号正进入最终测试阶段。这款采用固体-液体混合推进方案的新型火箭,起飞质量突破100吨大关,500公里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1.6吨,太阳同步轨道运载效率较前代提升40%。技术团队透露,其首飞任务"跃云津"已完成全系统演练,运载火箭徽章的发布标志着发射窗口期临近。若按计划于10月下旬实施首飞,该型号将成为中国中型运载火箭领域的重要补充。
行业目光同时聚焦于朱雀三号的可重复使用技术验证。这款计划在神舟二十一号载人任务后实施首飞的新型火箭,将尝试完成中国航天史上首次轨道级火箭回收测试。其技术路径与SpaceX猎鹰九号存在本质差异,采用垂直返回与横向着陆的复合方案。若测试成功,中国将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掌握火箭回收技术的国家,单次发射成本有望降低60%以上。目前技术团队已完成10次低空弹道测试,地面回收设施建设已进入最后调试阶段。
中国航天2025年的发射日历仍有多项关键任务待启。天龙三号液体火箭已完成总装测试,其700吨级推力发动机将刷新国内纪录;长征十二号甲火箭则计划实施中国首次海上平台发射;力箭二号固体火箭则瞄准高密度发射市场需求,设计周转周期仅7天。这些型号共同构成中国航天运输系统的多层次布局,为空间站运营、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提供坚实保障。随着朱雀三号首飞窗口临近,全球航天界正密切关注中国在可重复使用技术领域的突破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