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近日公布,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陈衍景当选地学部院士。这位从山东菏泽定陶走出的地质学家,凭借在矿床学与成矿机制领域的卓越贡献,成为菏泽市恢复高考以来首位本土培养的两院院士,也为北京大学地质学科再添学术荣光。
1962年生于定陶农村的陈衍景,求学轨迹始终与家乡教育紧密相连。1978年考入菏泽一中后,他在母校"自强不息"的校训熏陶下,以全县前茅的成绩考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从1980年至1990年,他连续完成本硕博学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后进入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开展博士后研究。1995年破格晋升北京大学副教授,1999年晋升教授,逐步构建起覆盖矿床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的多维度研究体系。
在学术生涯中,陈衍景创造性地提出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构建的"Chen’s CMF Model"被国际矿床学教材列为经典案例。其主持的"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的创建及应用"项目,不仅完善了全球成矿理论框架,更直接指导秦岭、新疆等地的矿产勘探实践,使我国战略矿产资源发现率提升30%以上。2015年,该项目荣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成为当年地学领域最高奖项。
针对传统热液成矿理论的局限,他提出浅成作用新概念,建立流体包裹体标识体系,相关成果被纳入《中国地质调查技术标准》。在古环境研究领域,其团队首次证实23亿年前地球大氧化事件与成矿大爆发的因果关系,相关发现为国际地质年表修订提供了关键证据,推动全球学界重新认知前寒武纪地质演化进程。
作为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碰撞造山带研究组组长,陈衍景长期担任《Ore Geology Reviews》等权威期刊编委,主导制定多项国际研究规范。他培养的80余名博士生中,已有12人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骨干,5人获"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梯队。
虽长期在北京工作,陈衍景始终心系家乡教育发展。2013年,他专程返回菏泽一中,以"治学与人生"为主题举办讲座,将科研经费节省的20万元设立"地质英才奖学金"。2023年母校120周年校庆时,他不仅捐赠珍贵地质标本,更推动北大地球学院与菏泽一中建立联合培养机制,为家乡学子搭建科研启蒙平台。
在最新当选的7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陈衍景是地学领域唯一以矿床学研究方向入选的学者。他的学术成就被国际同行评价为"重新定义了碰撞造山带成矿规律",其理论体系已应用于全球20余个成矿带研究,相关成果被引用超1.2万次,持续引领着国际地质科学研究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