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文爱好者将迎来一场难得的观测盛宴——土星将连续上演两场精彩天象。11月23日凌晨至上午,土星的第六大卫星土卫六将上演“凌土星”现象;次日傍晚,土星环将因与地球视角几乎平行而呈现“消失”的奇观。这两场天象均与土星环的特殊倾角密切相关,为公众提供了通过望远镜观测土星独特面貌的绝佳机会。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专家王科超介绍,所谓“凌”是指角直径较小的天体从角直径较大的天体前方经过的现象。具体到此次土卫六凌土星,观测者将通过高倍望远镜看到一个黄色亮点逐渐靠近土星圆面,约6小时后从另一侧离开。这一过程需要土星环处于极小倾角状态,因为土卫六的公转轨道与土星环平面几乎重合,二者仅相差0.33度。当土星环以近乎边缘的姿态呈现时,土卫六才有机会从土星前方掠过。
土星环“消失”现象与土卫六凌土星存在周期性关联。王科超指出,从地球视角看,土星环倾角最小的状态约每15年出现一次,今年正值该周期的特殊时段。11月24日入夜后,借助较大口径天文望远镜,公众可观测到土星环呈现为一条极细的亮线,这种状态在今年3月24日也曾出现,但当时土星位于太阳附近无法观测。此次观测条件更为理想,为天文爱好者提供了珍贵机会。
这两场天象的周期性特征值得关注。土卫六绕土星公转周期约为15天22小时,因此在土星环倾角极小的前后几个月内,会多次出现凌土星现象。据测算,从今年2月至明年2月期间,将发生多次土卫六凌土星。这种频繁出现的现象,为科学家研究土星系统提供了重要观测窗口,同时也让公众有更多机会见证太阳系行星的独特动态。
观测这两场天象需要借助天文望远镜,尤其是观测土星环极细状态时,较大口径的设备能呈现更清晰的细节。王科超建议,有条件的观测者可选择光污染较小的区域,在11月24日日落后开始观测。随着土星逐渐升高,其环面特征将愈发明显,这场持续约数小时的天文奇观,将为观测者带来难忘的视觉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