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旅行者1号探测器永久失联的消息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引发了众多科学爱好者的关注与讨论。然而,经过多方查证,这一消息并未得到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证实。在NASA官方网站上,旅行者1号的飞行信息仍在持续更新,表明这艘传奇探测器依然与地球保持着微弱的联系。
旅行者1号的诞生源于一次偶然的发现。1964至1965年间,加州理工学院博士生Gary Flandro在计算中发现,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太阳系中的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将形成罕见的“四星连珠”现象,每176年才会出现一次。这一发现为人类探索外行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NASA随即提出了“行星壮游”项目,计划发射四艘探测器探索全部外行星,但因预算过高被否决。随后,NASA调整方案,提出了“水手木星/土星1977”项目,并于1972年正式获批,简称MJS。这一项目最终孕育出了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这两艘姊妹探测器。
从1973年到1977年,MJS项目经历了长达四年八个月的精心筹备。探测器的设计基于水手号平台,并借鉴了先驱者10号的经验,采用了三轴稳定系统以提高指向精度和观测灵活性。在能源、通讯和防辐射等方面,探测器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如利用钚-238衰变产热发电、配备3.7米高增益天线以及采用特殊屏蔽和电子元件加固技术等。经过严格的设计、制造和测试,旅行者1号终于在1977年9月5日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开启了它的传奇之旅。
旅行者1号的探索历程充满了惊喜与突破。1979年3月,它首次飞越木星,拍摄了木星大红斑的详细图像,证实了其是持续存在的巨大风暴;还发现了木卫一上的活跃火山活动,这是人类首次在地外天体上发现活火山。1980年11月,旅行者1号飞越土星,传回的高分辨率图像让人类首次看清了土星环的复杂结构,发现其由数千条细环组成;同时,它还发现了土卫六的浓密大气层。1990年2月14日,在飞离地球64亿公里的科伊伯带,旅行者1号根据地球指令回眸一瞥,拍摄了著名的“暗淡蓝点”照片,让人类深刻感受到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
2012年8月25日,旅行者1号穿越太阳风层顶,成为首个进入星际空间的人造天体。此后,它不断接收到来自太阳系外的星际粒子,为人类探索宇宙边界提供了宝贵数据。旅行者1号还携带了一张内容丰富的金色唱片,收录了地球自然界的声音、人类的语言问候、音乐以及影像等,这是人类文明向地外文明发出的“名片”。
尽管设计寿命仅为五年,但旅行者1号已经在太空中孤独运行了48年多。如今,它的能量即将枯竭,NASA工程师对其的控制也愈发困难。然而,这艘探测器依然顽强地执行着人类的指令,继续向蛇夫座方位前行。在太空环境下,它几乎可以无限漂泊下去。300年后,它将抵达奥尔特云内缘;17000年后,才可能飞出这一范围并完全摆脱太阳引力控制。约40000年后,它将掠过红矮星Gliese445;约8万年后,将掠过比邻星。尽管这些距离在宇宙尺度上仍然微不足道,但旅行者1号的旅程无疑是人类探索宇宙的壮丽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