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我国为何多见红色极光?太阳活动增强,极光“南下”频现!

   时间:2025-11-22 16:27:12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无需远赴北极,我国北方多地甚至北京的夜空,近年来频繁上演绚丽极光秀。这一现象引发公众好奇:为何记忆中的北极极光多为绿色,而国内观测到的却以红色为主?要解开这一谜题,需从极光的形成机制说起。

极光的诞生源于太阳、地球磁场与大气层的三方互动。太阳持续喷发的带电粒子流(太阳风)抵达地球后,受磁场引导向南北极汇聚。这些高速粒子撞击高层大气中的氧、氮、氩原子,使其电离并释放能量,形成色彩斑斓的光带。这一过程如同天然的宇宙灯光秀,其色彩差异取决于粒子撞击的原子种类与高度。

红色与绿色极光均源于氧原子的激发,但呈现不同颜色的关键在于空气密度。在海拔200公里以上的稀薄大气层,氧原子受激后发射红光;而在100公里左右的低空,密集的氧原子则产生绿光。由于地球表面呈弧形,中纬度地区观测者只能看到高空红色部分,绿色光带往往隐没在地平线以下。这种地理限制,解释了我国观测到的极光以红色为主的现象。

近年来极光观测范围的显著扩张,与太阳活动周期密切相关。太阳活动每11年进入高峰期,期间太阳风强度剧增,极光带随之向低纬度延伸。2023年进入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后,极光现身中纬度地区的频率大幅上升。2023年12月,北京怀柔首次记录到极光影像;2024年,张家口、西安乃至新疆阿勒泰等地均出现极光,漠河等传统观测地更呈现常态化现象。不过,我国观测极光需满足更严苛条件——地磁活跃度指数(KP值)需达到7以上,而加拿大等高纬度地区KP2即可观测。

除了极光,流星与彗星同样吸引着天文爱好者的目光。流星本质是宇宙尘埃进入地球大气层时,因剧烈摩擦燃烧产生的光迹。当大量流星从同一方向袭来时,便形成流星雨。这种现象与特定星座的辐射点位置相关,例如著名的英仙座流星雨。

彗星的神秘长尾则源于太阳的“塑造”。这些由冰、尘埃和碎石组成的“脏雪球”,在靠近太阳时,内部冰层升华成气体,携带尘埃被太阳风吹拂形成尾巴。彗星的命运充满变数:部分在接近太阳时解体消散,如2023年1月被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却打破预期。这颗彗星从2024年9月起持续一个月现身黎明东方天空,10月转为昏星后于西方天空再现,最终在10月末淡出肉眼视野,为观测者留下深刻印象。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