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场景,中国“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近期动作频频,成为行业焦点。该公司不仅启动了数百台工业机器人Walker S2的量产交付,还与中国电信合作推出家庭机器人AI悟空,并设定了10万台的销售目标,标志着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迈出关键一步。
数据显示,优必选Walker系列机器人自2025年初以来累计订单已突破8亿元,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27.55%,亏损幅度显著收窄。这一成绩的取得,与其选择新能源汽车工厂作为首个量产落地场景密切相关。从2023年1月开始,优必选便将机器人送入工厂进行“实训”,经过22个月的磨合,最终确定了这一突破口。
选择新能源汽车工厂并非偶然,而是基于技术成熟度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匹配。首先,智能制造产业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教育部和人社部预测,2025年后该领域缺工将达3000万人次,其中新能源汽车工厂的搬运、分拣等重复性岗位需求尤为迫切,机器人可有效填补这一空白。其次,汽车工厂的结构化环境为机器人提供了稳定的作业数据,形成“真实作业-仿真优化”的闭环,有助于提升机器人智能水平。当前AI技术尚无法支持机器人完全自主决策,而汽车工厂的标准化任务与5G等数字化设施的结合,为机器人提供了理想的“上手”场景。
工业场景被视为人形机器人最佳的“练兵场”。相比家庭环境,工厂环境更为可控,即使初期效率低于人类,也可通过反复作业优化算法。而家庭场景中的开门、递东西等突发情况,对现阶段技术而言仍具挑战。优必选通过三代产品迭代,已在比亚迪工厂实现与无人物流车的协同作业,这正是“实训”成果的体现。
尽管优必选制定了清晰的产能规划——2025年交付500台,2027年冲击万台规模,但人形机器人行业要实现真正规模化仍面临诸多挑战。技术门槛是首要问题,目前行业尚未形成统一的技术路线。例如,特斯拉计划为机器人手部安装50个关节执行器,但搬箱子与做手术对手部功能的需求差异巨大,50个关节的具体功能定义尚未明确。更复杂的是,50个执行器的协同控制对算法复杂度和算力需求极高,甚至超过自动驾驶的十倍。优必选坦言,当前机器人搬运效率仅为人类的30%-40%,预计到2027年才能提升至80%。
行业浮躁风气也是一大阻碍。高盛调研发现,许多供应商虽在规划产能,但能提供明确大额订单和生产时间表的寥寥无几。这种将人形机器人当作消费电子炒作的现象,忽视了其作为软硬件一体化重资产领域的长期性。相比之下,优必选聚焦3-5年三大场景的规划显得更为务实。
不过,行业也传来积极信号。优必选已与比亚迪、顺丰等头部企业建立合作,资本正向头部集中。2025年上半年,行业融资规模达109亿元。随着技术积累的深化,人形机器人有望在工厂、物流园等场景中发挥更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