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核聚变燃料氚不够用?别慌!科学家早有妙招实现“自给自足”

   时间:2025-11-23 16:57:37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可控核聚变被视为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终极方案,但关于其燃料氚的稀缺性,公众中常流传着一种担忧——全球天然氚储量仅两三公斤,是否足以支撑核聚变技术的规模化应用?这种疑虑背后,实则是对核聚变燃料循环机制的误解。科学家指出,现代聚变堆设计已突破天然氚的限制,通过“自产自销”模式实现燃料可持续供应。

氚是氢的放射性同位素,原子核内含一个质子和两个中子,半衰期仅12.3年。天然氚主要存在于深层海水与地壳中,总量稀少且提取成本高昂,每克价格堪比黄金。然而,聚变堆的燃料设计并未依赖这一“天然库存”,而是构建了闭环循环体系:聚变反应释放的高能中子轰击堆芯中的锂-6同位素,通过核嬗变反应生成氚。这一过程如同“点石成金”,将储量丰富的锂转化为聚变燃料。

锂资源的丰沛程度远超想象。全球已探明锂储量超过2600万吨,广泛分布于盐湖、矿石及黏土中。以当前技术,1吨锂可生产约6.6公斤氚,而一座百万千瓦级聚变电站年耗氚量仅约500克。更关键的是,聚变堆启动初期所需的少量氚,可由核电站副产品或历史核试验遗留物提供——这些“存量燃料”足够支撑首批聚变装置的点火需求。

“这就像用火柴点燃篝火,火柴虽小,但篝火燃烧产生的热量足以持续烘烤木材。”核物理学家以通俗比喻解释燃料循环原理。聚变反应中,氘(另一种氢同位素,海水中的储量足够人类使用数亿年)与氚结合释放能量,同时生成的中子持续催化锂转化为氚,形成“燃烧-再生”的动态平衡。即使考虑设备损耗与效率问题,现有锂储量仍可支撑聚变能源数百年需求。

技术层面,聚变堆对锂的提取要求远低于电池行业。当前锂产业主要依赖高纯度碳酸锂,而聚变燃料仅需天然锂矿石或卤水中的锂-6同位素(占比约7.5%),分离技术难度与成本均显著降低。科学家正在研发更高效的锂增殖层材料,未来可能实现氚产率的翻倍提升。

公众对氚短缺的担忧,某种程度上源于对核技术复杂性的低估。正如火箭工程师会精确计算每一克燃料,聚变科学家早已将燃料循环纳入整体设计框架。从锂的开采到氚的再生,每个环节均经过数学建模与实验验证,确保系统稳定性。事实上,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燃料供应方案中,天然氚仅占初始需求的5%,其余均依赖中子嬗变自产。

值得补充的是,氚并非聚变能源的唯一路径。氘-氘聚变反应虽需更高温度,但完全摆脱了对氚的依赖,且海水中的氘资源近乎无限。随着高温超导材料与等离子体控制技术的突破,未来聚变堆可能直接采用氘-氘燃料,彻底消除燃料供应顾虑。

从石油危机到可再生能源崛起,人类能源史始终是一部“破局史”。当聚变之火真正点燃时,我们或许将面临一个意想不到的“烦恼”:如何为过于廉价的清洁能源制定合理的定价机制。这场能源革命的终点,可能比多数人想象的更近。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