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工业近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计划启动上市进程。作为工业供应链数字化领域的头部企业,其核心业务聚焦于通过技术手段重构工业品流通体系,帮助客户实现供应链降本增效。根据披露的财务数据,2024年全年营收突破204亿元,较前一年增长17.7%,同期毛利率维持在16.2%的稳定水平。
财务数据显示,该公司近三年营收呈现阶梯式增长:2022年营收141.35亿元,2023年增至173.36亿元,2024年突破200亿大关。盈利指标方面,2024年持续经营利润达7.62亿元,经营利润率提升至3.7%,较2022年-9.8%的亏损率实现显著改善。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8.9%至102.5亿元,毛利率提升至18.6%,创下历史新高。
在业务构成方面,京东集团平台贡献的收入占比持续下降。2022年该渠道收入占比达47.1%,到2025年上半年已降至36.1%。这种变化反映出企业独立市场拓展能力的增强,其通过数字化平台直接服务的客户规模正在快速扩大。截至2025年6月,公司现金储备达45.6亿元,资产净值突破10亿元,为后续扩张提供充足弹药。
资本运作层面,该公司已完成多轮融资。2020年A轮融资由GGV纪源资本领投2.3亿美元,次年A-1轮再获1.05亿美元投资。2023年的B轮融资规模达3亿美元,由阿布扎比主权基金领投,红杉中国等机构跟投,投后估值攀升至67亿美元。股权结构显示,京东集团通过全资子公司持有77.32%股份,创始人刘强东通过特殊实体持有3.68%奖励股份。
企业战略布局方面,曾于2021年以3.5亿元收购电子元器件交易平台猎芯科技55.3%股权,但因整合效果未达预期,于2022年9月终止控制权。目前管理层团队由执行董事宋春正领衔,刘强东担任非执行董事,GGV、红杉中国等机构代表组成独立董事阵容,形成技术背景与资本运作经验的互补组合。
值得关注的是,京东集团正在推进多元化战略,涉足外卖、网约车等新领域。但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新业务板块净亏损达149亿元,这或许将促使集团重新审视业务布局。根据分拆计划,京东工业上市后仍将保持作为集团子公司的地位,京东集团继续持有超50%股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