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诞生、地外生命的存在,以及黑洞的神秘本质,这些人类长久以来探索的重大问题,如今正迎来中国科学家的深度介入。在即将到来的“十五五”期间,我国计划启动一项太空探源科学卫星工程,四颗功能独特的卫星将肩负使命,共同揭开宇宙最深层的秘密。
首颗卫星名为“鸿蒙计划”,它由10颗低频射电望远镜卫星组成阵列,将集体飞向月球背面。这片区域被视为宇宙中的“静音室”,能够隔绝地球和太阳的电磁干扰,捕捉来自宇宙诞生初期的微弱信号。通过分析这些信号,科学家有望还原宇宙大爆炸后第一颗恒星形成前数亿年的混沌状态,填补人类对早期宇宙认知的空白。
第二颗卫星“夸父二号”将挑战前所未有的观测任务——首次绕行太阳极区上空。它像一位高空摄影师,直接凝视太阳的“北极”与“南极”,那里隐藏着太阳磁场活动的核心机制。通过持续监测极区动态,科学家能够更精准地预测太阳风暴的爆发时间,为地球通信、电力系统的防护提供关键预警,同时深化对日地关系的理解。
寻找地外宜居星球的使命落在了第三颗卫星“系外地球巡天卫星”肩上。这颗卫星将扫描银河系,重点搜寻与地球大小相近、位于恒星宜居带内的行星。这些“地球2.0”可能具备液态水和适宜的温度,是人类未来移民的潜在目标。一旦发现符合条件的行星,它或将为人类文明拓展新的生存空间。
最后一颗卫星“空间天文台(eXTP)”将突破地球实验的极限。它将在地球大气层外搭建一座“极端物理实验室”,直接观测黑洞的视界边缘、中子星的炽热表面等宇宙禁区。在这些引力扭曲时空、磁场强度达地球万亿倍的环境中,eXTP将验证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预言,探索量子引力等前沿物理理论,为人类认知宇宙基本规律开辟新路径。
从宇宙诞生的第一声“啼哭”到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从太阳活动的规律到极端物理现象的真相,这四颗卫星将共同构建起中国太空探索的立体网络。它们的每一次观测、每一组数据,都可能改写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为解答终极问题提供来自东方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