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汽车的一项创新专利引发了汽车行业与科技领域的广泛关注。这项专利突破了传统超速提示系统的设计逻辑,通过引入“相对速度差”概念重新定义了行车安全预警机制,为智能驾驶安全技术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根据专利文件披露,该系统通过多类型传感器实时采集车辆周围环境信息,能够精准识别并筛选出预设类别的移动目标作为参考对象。系统会持续计算车辆与这些参考对象之间的相对速度差值,当该差值进入预设的危险阈值区间时,即触发多级预警提示。这种设计突破了传统系统仅依赖固定道路限速值的局限,尤其在复杂交通场景中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例如在高速公路上,当周围车辆普遍以120km/h行驶时,即使本车速度达到130km/h但相对速度差较小,系统可能不会触发预警;而当本车以110km/h行驶但与前车间距快速缩短时,系统会及时发出警示。
在2025年5月的OTA升级中,小米SU7车型率先搭载了基于该专利开发的“动态分级超速提醒”功能。该功能不仅整合了道路限速信息,还特别优化了夜间驾驶场景的预警逻辑。实际测试数据显示,系统在原有基础上新增了140km/h和170km/h两个固定速度预警节点,同时能根据实时路况动态调整预警阈值。有用户反馈称,在夜间高速公路行驶时,系统对前方慢速车辆的识别和预警明显早于传统导航软件。

针对部分行业人士对专利创新性的质疑,小米汽车技术团队回应称,该系统的核心创新在于环境感知与决策算法的深度融合。传统超速预警主要依赖GPS定位和地图数据,而小米方案通过实时感知周围交通参与者的运动状态,能够更精准地评估实际风险。技术文档显示,系统采用了多模态传感器融合技术,结合视觉、雷达和超声波数据,可同时追踪多达32个移动目标,并在0.3秒内完成风险评估。
目前该技术已进入实车验证阶段,测试数据显示在高速公路场景下,系统可将因速度差导致的追尾风险降低约37%。不过也有安全专家指出,此类系统需要配合更先进的制动辅助功能才能发挥最大效用,单纯的速度预警对提升整体安全性的贡献存在上限。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演进,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实际安全效益,将成为行业持续探讨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