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带回的月壤样本,让科学家们有了令人惊喜的发现。这种比撒哈拉沙漠还要干燥数万倍的土壤,竟然呈现出黏糊糊的特性,能够自然结块,其质地更接近地球上的黏土。更特别的是,这种黏性并非由水引起。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研团队,通过深入研究,终于解开了这一奇特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科研人员借助高精度显微设备观察到,月球背面月壤的颗粒异常细小。如果将正面月壤比作普通沙子,背面月壤则更像细腻的面粉。干燥状态下,沙子会从指缝间轻易滑落,而面粉却容易在掌心形成小团块。这种物理特性的差异,为月壤的黏性表现提供了初步线索。
进一步分析显示,背面月壤颗粒的形态结构极为复杂。这些颗粒不仅棱角分明,表面还布满粗糙纹理,显著增强了颗粒间的摩擦作用。与此同时,这种"细小而粗糙"的双重特性,使得静电力等微观作用力得以凸显,最终造就了月壤独特的黏性特征。这与地球土壤依赖水分形成黏性的常规认知形成鲜明对比,月球环境中的静电力成为主导因素。
关于月球正背面月壤性质的差异,科研团队从月球演化史中找到了关键线索。由于潮汐锁定现象,地球只能观测到月球的正面,其表面主要由玄武岩构成的月海平原组成;而始终背对地球的背面,则布满高山与陨石坑,承受着更为剧烈的太空环境作用。这种地质构造的显著差异,直接导致了两面月壤性质的根本不同。
研究指出,月球背面经历了更为频繁的陨石撞击事件。构成背面山体的斜长岩矿物,在剧烈撞击下极易破碎成棱角分明的细小颗粒。这种持续的"锻造"过程,与正面月壤形成鲜明对比——正面月壤因部分受到地球磁场保护,遭受的撞击强度和频率都明显较低。
更深入的分析表明,月球背面长期暴露在宇宙射线、带电粒子流和微陨石的持续轰击下。这种极端环境导致月壤颗粒不断经历破碎、熔融、溅射和混合等复杂过程,最终形成了如今细腻且具有黏性的特殊质地。这种形成机制,为理解月球背面独特的地质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